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五十) 一个国家历史的地标——塔夫脱美术馆 王家儒
被誉为“王后之城"的辛辛那提是俄亥俄州人们的骄傲。安静优美的中西部自然环境不仅孕育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也涤化了人们的心灵,使得这里人们似乎变得更温和敦朴与善良。
辛辛那提的秋装
初抵这座可爱的城市就碰到许多“可爱的人们”让我“终身难忘”。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近十点左右,车站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指引我过了大桥不远就是我要寻找的main Street,谁知一过大桥不远就有几条方向不同的路,因为我住的旅馆在郊外,需转乘两趟车故决不能看图索路只能问路寻助。估计是周日大家都在家里休息,安静的大街上除了零稀的车辆外,上下左右几十米都没法瞅到个人影,我左冲右突近十分钟总算才幸运等来一位早起的先生,热情满满的却也不知道答案。最为奇葩的是后来碰到的人们,有些人说是在上街,有些人却认为应该是下街,我哭笑不得,只好“上下求索”,先后折腾了近40多分钟依然未果,精疲力尽的我最后总算问到了一位貌似知晓的绅士,他看了半天我平板上标示的地址说,他知道应往这个方向走,但并不知道我行程图上所说的那趟巴士在何方,故他建议我并带我到另外一个地点去乘坐4号车,计穷力尽的我只能冒险一试。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这些城市很有意思与个性,同是4号车却开往3个不同方向,很多站台的标识不但小(与柱子不相上下)而且仅记着bus的号码而已,极容易疏忽,故大意马虎不得。小心翼翼的乘坐了30多个站后下车发现离实际目标还远着呢,幸运的是刚好询问到一位气质不凡且热情有加的女士,(后来知道她是该市一位有名的儿科医生)知道我是外来的艺术家与来这里的目的后,她不但先带我到她家休息,亲自打电话帮我询问各个博物馆的地点、开放时间,细心的描下交通路线与班车时刻表,还为我准备丰盛的午餐、水果并亲自开车送我到所住的旅馆。此趟行程开头虽然曲折,但遇到一位像金秋一样温馨的辛辛那提女士让这一经历变得隽永而温婉。
塔夫脱博物馆外景
被称为“国家历史地标”的 Taft美术馆是一座美丽与雅静的美术馆。该馆的历史颇有意思,最初由辛辛那提第一位百万富翁商人Martin Baum于1820年修建作为私人宅邸。1829年起又由一位名为Nicholas Longworth的艺术赞助人所拥有直到1863年他逝世为止。他于1850年还委托了一位叫R·S·Duncanson的非裔美国艺术家在大厅中画了几组抒情优雅的风景壁画。1871年该宅被一位名叫David Sinton的钢铁巨头买下,其宝贝女儿的丈夫是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Taft(威廉·塔夫脱)的兄长。该夫妇继承前主人的优秀传统,不但继续收藏欧洲世界名画,还通过其收藏的艺术品去满足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及提升该社区的文化与经济品味。1927年临逝世前两年,Taft签署了一份文件将该博物馆捐赠给辛辛那提的人们。其夫人Anna继承丈夫遗愿于1931年起正式向全社会开放。
塔夫脱博物馆内部的陈列
富裕商人——喜爱艺术——收藏世界名画与本土艺术家优秀作品——建立私人博物馆——死后捐赠给社会。这种模式在欧美比比皆是,而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却极为鲜见。这其中有一种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吗?而形成这种不同的情怀、价值观念的深层因素又是什么?我虽然未找到答案,但我依然坚信一点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主义运动与审美教育成就了他们的这种眼光与人文情怀。正是这种形形色色的私人收藏行为从客观上抢救了无数人类文化遗产,而他们这种回馈社会的举措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柯罗的作品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Taft美术馆收藏的定位是欧洲传统古典大师的作品及欧美19世纪写实风格绘画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精美的工艺品及欧洲、中国的瓷器。馆藏作品共分五个展区,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品质精良。里面除了17、18世纪的伦勃朗、哈尔斯、霍贝玛、康斯博罗等大师的作品外,最富有特色应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一大批相当精美的作品。像柯罗、米勒、杜比尼、卢梭、特罗容、迪亚兹、杜普雷、雅克等人的作品不但准确的把握法国乡村的质朴、淳厚、平和优雅的气质,而且具有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柯罗的几幅“招牌菜”——薄雾、透着晨光的田野、湖畔、柔密的树林及杜比尼的拿手好戏——河岸风光。柯罗的这几幅均为其艺术高峰期的代表作,无论是构图、色调的把握及树林、草地、湖水的刻划都显得相当的从容与自信。笔法精练而劲秀,雅淡之中见沉著,温婉之中寓野远,清丽之中含古拙,许多细节的处理果断而富蓄,诗意浓郁而清远,完全没有另外一些作品中出现“过于熟练的柔秀”之习气。同是抒情风景大师,杜比尼的作品与柯罗的柔淡温婉的情调不同,显得更为清旷与舒朗,静谧之中有一种生命的涌动。其一幅描绘沿河两岸早晨风光的巨幅风景画,意境开阔清远,色调温润含蓄,层次丰富分明。特别是河水的描绘,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的他果真名不虚传,清静而透彻,阔远而温雅,有一种早晨清洌刺骨的感觉。
杜比尼的大风景情调优雅清新
除了巴比松精彩的杰作外,该馆还同时展出了欧洲同时代另外一些大师的佳作,像西班牙近代大师福图尼的《阿拉伯人》,他在写真传神的同时还显示出精湛纯真的油画语言技法。大开大合、厚薄得体的笔触肌理本身都散发出迷人的抽象美感。
西班牙大师福图尼的《阿拉伯人》
除了那些名头显赫的大师外,像 Anton Mauve (1838一1888年)和Jacob Maris(1837一1899年)这两位荷兰19世纪的写实主义画家,名头虽然并不算大,但其浑厚沉雄的品质,鲜活生动的乡村情趣,质朴遒健的气势令人刮目相看。Mauve的笔致严谨却又灵巧,他喜欢在描绘放牧牛羊的题材中注入生命的孤独感,像《Cbanglig pasture》的作品中,题材内容非常平常与简单,空旷的天空与原野,孤独的牧羊人,一群缓缓前行的白色羊群,几条通往天边的小路,就是这几个司空见惯的元素在他精心的安排却变得深沉而孤寂,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整个画面含蓄而又深沉,虽然祼露在太阳底下,却没有阳光的灿烈、喧哗或明媚,而是一派冷寂与落寞,远方的萧旷与渺茫更深化了来自人类心灵的孤独感。该作品延承荷兰画派沉郁厚朴的画风,单纯而古拙。与Mauve的忧郁含蓄不同,Maris钟爱海湾港口的题材,他将港湾忙碌的各种生活场景赋予郁勃的诗意与骚动的生命力,画风犀利犷野,淳厚的色层与肆意的笔触相得盖彰。色调半阳半晦、浑然天成,具有北欧民族坚忍与执拗的气质。
荷兰19世纪写实主义画家Mauve的作品《放牛》
Mauve的另一幅作品《牧羊》
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然是萨金特与惠斯勒,前者是一幅颇为潇洒的肖像画,显示了老萨的超强造型能力及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功力,后者乃一幅具有温馨感的音乐题材作品,其秉承了老惠一贯来温雅抒情富于音乐感的特质,左右一黑一白的裙子对位成了作品的主体结构,而墙上一长一短的画框与横向的钢琴相互呼应更增添了作品的节奏与韵律。强烈而又谐和,单纯而又丰富,显示了老惠追寻东方意韵的格调与情怀。
萨金特作品
惠斯勒作品
从该馆所展示的作品来看,其主人不但品味高雅且眼光独到。二十世纪初正是印象派如日中天及现代艺术势若燎原的年代,这类作品普遍深得藏家的青睐,Taft却独具慧眼,他不跟风随俗,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乃趣味去选择艺术史中某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形成自己藏品的个性与面貌。该馆的做派与我之前的一些文章所提及的各种私人性质的美术馆一样,尽管他们收藏的方式与趣味相异,开放的方式与层面不同,但均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出于内心的喜欢与崇拜而去收藏,而不是以此作为投资手段去赢利的商业目的。正是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其普世价值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具有清晰的思路及极高的学术价值。
荷兰19世纪写实主义画家Maris的作品《鹿特丹港口》
美国19世纪末写实主义画家作品
美术馆是一种看不见的正能量。它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去荡涤人们的精神世界及净化人的灵魂。也许是这两个美术馆长期的薰陶与感动,辛辛那提的人们处处体现出温和、宽容的美德。每天来回几小时的公交巴士的途中我就目睹过不少感人的画面。比如在上下车、购票及对待残疾人这些小事的细节上就清晰地体现出来。首先是上下车的关系,凡是车上的人尚末下车,不论动作如何缓慢拖延,下面的人都会安心的静静等待,决不会焦虑的催促,更不会捷足先登;其次是司机,尽管不少长得人高马大、表情威猛,但每次客人上车时不论是慢慢的投币或莫名的询问,他都平静耐心的等待及回答,甚至笑呵呵的答讪,但决不会粗暴的诉责或满脸卑视及不安,更不会没等对方站好或落坐就鲁莽地开启车;特别是对待残疾人那更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一看到有轮椅的乘客,他首先千万百计地调好車子的角度,放下承接的桥架,然后从座位跃起,麻利地把前几排座位收起立在一旁等待乘客的轮椅慢慢进入恰当位置,然后将其四周用拉带与铁钩系好,再回到座位开车。整个过程顺利的话也要近3、5分钟,不顺利时花上十分钟也习空见惯。乘客下车后,他又得从座位起身再次把东西收好并放回原位。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他做这些繁琐的事情时那种热情与耐心的态度,丝毫没有丁点烦躁或厌倦,更不会满脸怨气与无奈。从理论上说,乘坐公交车的基本上都是买不起车的“穷人”,有不少还是吃低保的,但这些乘客也显得淡定与从容,不但没有人流露出匪气、烦躁与怨言,而且一旦碰到更多困难时都会义不容辞的上前排难解忧,似乎这已是一种义务与担当。联想到国内公交车的一些司机与顾客双方那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与态度,我感觉到审美薰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一个民族从顽劣走向文明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塔夫脱馆藏的中国瓷器
辛辛那提的街头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