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32|回复: 0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四十七):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世界——Francisco Oller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6-1-14 12:08:35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四十七)

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世界——Francisco Oller

王家儒


比起大名鼎鼎的大都会美术馆,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不算太大,但其藏品及对艺术家的挖掘、个案研究、展览策划却非常有特色。2013年他们成功地策划了《萨金特水彩展》,将其馆藏的作品及波士顿等博物馆借来的作品共90多幅做了一个大型回顾展,其中还插入其同时期一些油画作品做比较,从学术上梳理了老沙各个时期的作品。为了充分展示老沙的艺术特点,展厅中还安排了不少新卖点。如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间设置了许多小视频并在中间地带一大银幕里面邀请了许多艺术家作临摹示范与解读,让大家清晰、直观地了解大师艺术创造的过程。展版中还专门制作一些大图表,有的标示其每个物体所采用什么色彩,有的则分析画面局部的材料技法。除此之外,还展示其生前用过的水彩画工具及史料照片。让每一个参观者能沿着这学术脉胳去品赏其作品的奥妙,可谓“用心良苦”。
这次纽约之行我又再次重返故地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惊喜。果然不虚此行,该馆在老地方举办了一个来自加勒比海艺术家Francisco Oller的回顾展。的确只怪自己孤陋寡闻,这么多年来还真不知道这么一个如此遥远的艺术家,虽搞不清楚其来头,但以布鲁克林博物馆这种身份、拉这么大的架势来为其举办一个回顾展,可见其在挑剔的西方人眼中决非等闲之辈。

2.jpg



西班牙大师福图尼的作品《阿拉伯人爬上小山丘》


进入展览门廊前的大厅中除了个展的前言外,左边还挂着19世纪末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家Martin Rico y Ortege(马丁·瑞克·奥尔特加)的两幅相当精彩的风景画,右边是西班牙大师福图尼的大写意油画《阿拉伯人爬上小山丘》,前者清新雅致、细腻抒情,后者沉雄粗犷、豪放泼辣,场面壮观。中间之墙则挂着画家的一幅晚年身着红色的自画像,果然出手不凡,色彩层次丰富而生动,笔法从容而灵巧,手法介于两位大师之间,既不倾于精巧工致、也不纵横阖捭。

3.jpg



Francisco Oller的自画像


进入展厅观其介绍方知其实乃非凡之辈。Francisco Oller(1833——1917年)生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哥首都圣胡安,是19世纪来自加勒比海著名的艺术家。他天赋极高,年轻时在圣胡安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然而他却不安于现状,四度负笈欧洲溯本寻源求艺。他既向当时享誉欧洲画坛的西班牙大师福图尼和马丁·瑞克·奥尔特加学习写实主义的各种创作思想与丰富的表现技巧,又与法国的库尔页、柯罗、莫奈、毕沙罗、西斯莱、塞尚等大师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与这些大师的“厮混”中,他不但得以薰陶了自己的精神气质,还从那里学到了与大自然对话的新理念及卓越的色彩表现能力并形式了其独特的表现风格。


4.jpg


Oller个展里面的库尔贝作品

5.jpg


Oller个展里面米勒的作品


对于一个有理想与抱负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熟练地掌握欧洲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的技艺,而是怀着赤子之心回到故乡实现他的梦想。他一方面授徒施教,一方面以故土的历史、山川风物、风俗生活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风景、肖像人物、静物及历史画、风俗画作品。这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个人独特的视角、表现风格的佳作深得欧洲艺坛的赞赏。

6.jpg



Oller个展里面莫奈的作品


该展览的策展人的确大手笔,视野开阔、思路敏锐。整个展厅不但共展示他80多幅不同时期、题材内容的作品,还根据其艺术生涯中的不同阶段的脉胳,通过几个列表去将其与欧洲同时期艺术中心所发生的各种大事记进行比照。另一方面还根据其旅居欧洲时期各种活动为线索分别插入大师们同时期的画作进行对话,让观众清晰地了解他如何从这些大师身上学习并学习到了什么。在归国创作的阶段,又将其在此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与同时期国内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特别有意思是,策展人还将同一时期美国著名大师霍默在加勒比海旁边的巴哈马群岛创作的两幅水彩画置入其中进行横向比较。这样每位观众就学会了不再孤立去看待一个艺术家的单一现象,而是将其放在将定的环境及宽广的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比较,从而准确地把握其艺术传承、风格形成的条件背景及其艺术的成就与价值。


7.jpg


Oller的作品《法国风景》

8.jpg


Oller的作品《穿过树林的阳光》


纵观整个展览,他早期在欧洲的作品应属于广收博取阶段,绘画语言非常丰富而地道。虽然并不算太出彩,但其既有坚实的形体又兼具印象派光色的尝试为其后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丰实的基础,其中一些肖像作品还是可圈可点。回祖国后的初期作品应是其重要的蜕变期阶段,作品开始显现地域的精神气质及相对应的质朴表述手法,随着与故土的教师、诗人、种植园主、政治家、农民等密切交往及对当地传统及风俗的深入了解,他的作品终于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及丰厚、強烈的地域特色。特别是一批以故土水果等植物为主题静物画嶄露出其艺术的才华与天份,既有强烈的地域图式、个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又不失油画艺术语言的魅力。其多幅描绘历史及当地民俗文化的作品,不但气势宏大且场面热烈、情深意切,人物造型、神情及动态风趣而鲜活,表现手法浑厚而拙朴。

9.jpg



Oller的作品《正在写生的塞尚先生》


一个从大西洋彼岸的艺术青年不远万里到欧洲求艺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倒是给我们许多启示与反思。据有关史料记载,1885年,我国的艺术青年李铁夫就到美国谋生与求学,1887至1891年分别在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成为中国赴欧美学油画的第一人。后又转辗到美国向蔡斯、沙金特学习与讨教,1912年还入纽约艺术大学任教。从其开启艺术学子海外求学之门到今天为止算起来也有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先后有不少自费公派的艺术青年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到欧洲求艺,为何没有一个人像Oller一样在欧美的艺术版图上镌下重彩的一笔?似乎中国的艺术界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过去强调意识形态而不屑一顾尚可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此类问题的确难以理解。


10.jpg


Oller的作品巜菠萝》

11.jpg


Oller的作品《椰子》


Oller之所以成功依我看有几点非常关键。首先他在欧洲逗留的时间较长,先后几次加起来有20年,这对他深入了解与融入欧洲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我国那些先驱除了个别逗留稍长一点,一般也就呆3至5年就归国并没有再回返,对于当时欧洲画坛的文艺思潮及艺术观念、流派不断发展、更迭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与体历,这种精神上的“断奶”势必形成封闭状态而影响了自身的不断优化。其次Oller在欧州求艺期间长时间接触那些顶级大师并与他们亦师亦友的“混”在一起使其有条件及机会提升自己的眼界与水准,同时长期与这些高手过招使其清楚自己的坐标及将来发展的空间及目标。而我国的先辈们除了与自己的老师关系较好外,喜欢抱团在华人的小圈子里,(现在的留学生也如此现象)没有侧身于那些形形式式的艺术圈子里,更不要说与那些大师混在一起了。这种缺“钙”的半封闭状况对自身正处于艺术生长期需要广釆博纳及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促进势必造成影响。另外是Oller很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欧洲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并且如何与故土的历史、岛国风俗文化及自然景物相结合去创作一批具有个人独特视角、地域特色而又不失油画品质的作品。从其大量的写生及探索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追求的轨迹与目标。从他旅欧时的作品与同时展出的大师作品相比,可以看出其当时虽学得挺不错,但与欧坛高手相比尚有一定距离。如果他最后没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独特的个人艺术语言,那么被后浪推前浪的艺坛所淹没势所必然。反观我们的前辈本身在国外求学时没有太明确的定位与目标,一般就跟着自己的导师“从一而终”,归国后又由于时局政治动荡等多种因素而难于静下心来从事艺术研究,加上当时大家的政治主张及对艺术理解的角度不同,故而难于形成共识去推动与发展中国的油画事业。

12.jpg



Oller的作品《有香蕉组合的静物》


即使是那些有才华的先辈也由于种种原因与西方文化长期“失联”,偏安一隅、孤掌难呜,长期缺乏与顶尖的文化交流与冲撞使其才艺也慢慢在这无为的状态中消磨掉。

13.jpg



Oller的作品《悬挂的香蕉》


今天,中国体制内的艺术家各种条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好得令不少西方艺术家都羡慕不已。他们是否也像Oller一样具有那种魄力与情怀呢?

14.jpg

[size=0.83em]13、Oller的风俗画作品《聚会》.jpg(518.5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6-1-14 12:05 上传






Oller的风俗画作品《聚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