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四十六) 惊艳——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 王家儒
对于大多数有子女的中国家庭来说,哈佛大学永远是一种心中的梦,只不过有些梦得远些,有些梦得近些。
哈佛到底条件有多好多牛我不知道,尽管这三十年来看到不少以它为主题的许多文章与介绍,但都纯属“听说”而非亲身体历,反正我这辈子由于“历史的误会”是无法冲进其学府去了解“子丑寅卯”,只能“隔洋兴望”。
哈佛大学校园一角
位于美国东海岸一座小巧玲珑的古老城市不知有何神奇力量,竟然同时拥有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这两座大山,害得多少中国的家长及子女日夜魂牵梦绕。凡是有本事窜进此关的人与事,国内从上至下的媒体都必以有份量的版块去广为宣传。反观美国人要是进入这些名牌学校,既不大惊小怪也不趾高气扬。他们一般来首选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专业而不在乎是否什么名校以及尽可能在自己所在的州上大学。前者兴趣所然,后者因在本州上学可减免许多学费,何乐而不为呢?经过大学阶段后如发现新的目标或者遗兴未尽,届时再继续考研深造研究,反正自己有料的话在哪一所学校都能弄出名堂来,决不纠结到死心踏地要去争名校。
哈佛大学的红楼
欧美人实在,不像国人爱面子、争口气。他们普遍觉得自己是什么料就做什么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0k了,不会虚荣及好高鹜远。当然这不是说他们没有理想与进取心,反而更強,但绝对是因材制宜而不会为了一个虚荣的东西而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由。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只要工作事业需要都会再继续深造,那种将高考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对他们来说那太可笑了。
我之所以奔着哈佛而去是因为其拥有名震海外的三座宝藏结为一体的艺术博物馆:福特艺术博物馆;布施·莱辛格艺术博物馆;阿瑟·M萨克勒艺术博物馆。三个博物馆各自的特色与定位不同,有的以中世纪、古典精品为傲,有的以近、现当代为阵营,有的则以收藏东方艺术为主。博物馆本身就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里,加上名牌大学的社会效应又为其增添了几分吸引力,故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哈佛大学校园里景观
每次经过哈佛校园都看到不同的景观,的确从建筑式样及规模与美国其它老牌的大学没什么两样。都是古旧与温厚,安祥与低调,没有国内校园那样“艳媚”、“新潮”与“喧哗”。该校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平淡朴素到基本上搞不清楚是行人还是师生,更不可能有成群结伙的高谈阔论或摆显。倒是中国游客成为该校最炫的“亮点”。我几次经过大楼旁的哈佛雕像时,总看到成群结队的国人,有的毕恭毕敬地扶老携幼去朝拜,有些“学生团”在导游的煽情下兴奋得手舞足踏,有些性急的家庭还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心肝小宝贝往雕塑一放、一靠、一握手,希望能吸取能量及借一下运气。一拨来了又一拨,前仆后继,后来者还得耐心等待。真没想到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见到的同胞比老外还多。看来哈佛这个情结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没完没了。我想,咱们中国人才济济、国力强盛,为何不整出一个这类或高于其的大学,塑个孔子、老子之类的伟人也让老外不远万里来拜拜,让我们也扬眉剑出鞘一番。
中国大妈抱着宝贝儿子与哈佛雕像合影以便沾一下运气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座落在四周葱笼的小道旁,是一幢五层高的老建筑,无论是外观或里面的装饰均朴素大方而得体,没有任何的张扬、铺张与奢华。
作为一所大学的博物馆其收藏远远超过我的理解与判断,其藏品不但时间跨度大,从远古到当代;复盖区域广,从西方到两河流域、非洲大陆到东方大地;收藏品质精,有不少品质卓绝的镇馆之宝。真搞不清楚其有哪种能耐收藏了这些哪怕有一件就足以傲世的珍品。
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集收藏与科研为一体的开放系统,设置许多专门的研究机构,像地下室就有各种研究部门,四、五楼则有古画收复研究实验室、颜料色彩研究室、临摹研究室。凡属于哈佛的师生均可借出作品来研究与临摹(范围多大不太清楚)。当然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太远了,只有羡慕的份。
博物馆中材料研究室
该博物馆在美国众多博物馆中虽规模不算大但份量很重。在这里除了欣赏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众多大师过去很少亮相的杰作外,还意外的看到西班牙大师福图尼的一幅超猛的风景画代表作。
福图尼是十九世纪西班牙写实绘画最杰出的大师,对欧洲绘画尤其是法国与意大利影响甚大,其也是我一直仰慕的偶像。08年在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看过其大幅油画作品,其深厚的功夫及超强的造型能力给我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虽然当时对他一点也不了解。大约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网上看到其一批水彩画人物画甚为震撼,深为其痛快淋漓、浑厚犀利的画风及磅礴大度的气势所折服。这位短命的天才虽然才活了36岁,却以无可匹敌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一批珍贵的财富。
西班牙大师福图尼作品《格拉纳达的庭院》
虽生于西班牙但大多数艺术生涯却在意大利度过的福图尼除了广泛地吸取欧洲写实主义的精华还继承了意大利风格中的坚实硬朗的气质。他1860至1862年期间到摩洛哥游历时被当地特殊的东方异国情调所吸引,于是灵感大发,创作出一大批以摩洛哥阿拉伯人风俗生活为主题的油画、水彩画及素描,这批作品以其独树一格的艺术个性及卓越的表现力风靡欧洲并被广泛认同,从而奠定了其在欧洲十九世纪画坛的地位。除了在意大利从艺外,他还回故乡格拉纳达画了一批以自然乡村为母题的风景画,这幅35岁所作名为《格拉纳达的庭院》的油画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的代表作。该作品展露出其坚实的造型功夫及优秀的色彩感受能力,物象造型严谨却又十分灵动轻松,光感炙烈却又稳健夯实,笔触浑厚铿锵却又挥洒自如,体现了艺术家高度的自信及超强的统筹控制画面的能力。
福图尼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有印象派光色的强烈与闪烁,又有印象派所欠缺的浑厚与深沉。怪不得其生前的油画、水彩作品不但广被欧洲认可也为各国藏家所青睐,而且价位相当坚挺。当时的法国艺术家曾撰文写道:“他是我们公认的大师,只要你看到其二、三幅洋洋洒洒的油画或倾刻挥洒的作品就被震惊了。天啊!福图尼,他让我们感到自己糟透了,害得我几夜转辗难眠。”画家生前也提到每当新作品一出炉,同行、批评家、商人、收藏家都相争而购。相比之下,当时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十九世纪是法国艺术家天才辈出、独步天下的年代,其能在这高手如林的画坛中脱颕而出可见其过人的能耐。
福图尼的作品
直到今天,站在他的作品前你依然感到一种无形的威力,并深为其为何能在如此潇洒放浪形骸的笔触中涵含着如此丰富的细节,在浑朴沉雄的堆塑中透射出如此的轻巧与灵敏,在色彩斑斓绚烂中保持质朴的韧性等种种魅力而不解。
是的,他的创造力及激情太旺盛了,要不然就不会在短短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许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浩大场面及众多人物的巨构。
唐代铜制菩萨像
该博物馆让我兴奋无比的还有馆藏的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这批以唐代为主的精品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形神兼备而又精致含蓄的艺术魅力。有些佛像虽然只有头部,但仍然可以想像到其或立或坐的绰绰风姿及雍华大度的气质;有些虽仅有身躯,但那丰膄的双手、流畅飘逸的衣纹、飘带等佩物会让你联想到其悲天悯人的神釆及宽怀、善解人意的垂爱。有些铜制的小菩萨虽未及盈尺却同样精致无比与神釆飞扬;有些碑记虽为平面,但其礼佛图中人物造型照样呼之欲出,特别是那些飞天舞伎的阴刻线条在黑色的石材中犹如电光火石、游走自如,犀利而又婉转、坚韧而又丰沛,比起那些纸质作品的线条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及精神力度,由此可以想像当时无论是画工或艺匠之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境地。
敦煌唐代壁画
一个大学的博物馆竟涵含了这么全面及丰厚的收藏那是一般人始料未及的。从中可以管窥到其何谓为顶尖大学的份量。
哈佛博物馆收藏的法国象征主义大师莫罗的作品
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作品
博物馆中马奈的作品《红鱼》
真正的名望是无需打造与吆喝的,像哈佛这么一所私立的大学,根本不需要去喋喋不休地黄婆卖瓜。只要你一跨入这个博物馆,倾刻便感觉到什么是大学的精神内涵及学术厚度。
博物馆中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作品
博物馆中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