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55|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四十四)——“好画”不妨多说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6-1-8 09:37:27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四十四)

“好画”不妨多说

王家儒


1980年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人美出的16开本薄画册——萨金特,翻开前头就看到那幅《在康尔勒海边拾牡蛎》的作品。清朗的天空中飘动着朵朵白云,一行妇女与小孩提着竹篮踩着温湿的沙滩正向海边走去,左边远方是一抹深蓝色的大海及一些零散的渔船,右边沙滩远方是处在背光中的港口与灯塔。整幅作品人物处在逆光之中,强烈的黑白对比及疏密有致的人群给画面带来一种优美的节奏感。衣着质朴的妇女与欢快的儿童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自信与乐观的生活状态显现出来,被太阳晒照的沙滩似乎还散发着海的盐味。看惯了前苏联许多强调主旋律的作品,突然感到该作品有一种人性的温暖及浪漫的情调,其对于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我有一种情感的共鸣。从那之后,我就记住了这个画家——萨金特并想更多地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创作思想及作品。

2.jpg



萨金特作品《在康尔勒海边拾牡蛎》


80年代初期虽然比起文革时期开放多了,但各种国外的画册、资料还是非常有限,虽多方寻找他的文献资料却一直未能如愿。直到90年代初才在外文书店买到一本厚厚的、印刷精良的英文版沙金特画册,里面除了收录其不少代表作外还附有不少精彩的水彩画。第一次看到这种有别于英国水彩风格的绝佳作品让我除了激动就是震撼。其在做画方式、色彩观念及笔致上极具个性化的风度让我着迷,特别是色彩的运用上更是出神入化、㶷丽多彩。一般来说,水彩画的水韵是极难把握的,许多水彩画家为了追求“水”味不得不放弃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及物象的厚度,而要强调色彩的丰富性、强度及厚实感却又容易失去水彩画酣畅淋漓的韵致及透明感,萨金特的厉害在于透明流畅的水韵中绽放出色彩的强度及厚度。由于其有超强的造型能力,故不需“转换抹角”而放笔直取,张弛自如,大气淋漓却又形神兼备,点划精微却又洒脱生动。2013年很幸运的在美国布鲁格克林美术馆看了其水彩回顾展,近百幅水彩精品的确无与伦比,美得让你“刻骨铭心”。从写实角度来说,集形、色、神及水韵为一体的水彩顶尖高手非他莫属,至今也难以逾越。

3.jpg



《在康尔勒海边拾牡蛎》的局部


相思了整整三十五年后突然在波士顿美术馆邂逅青年时代心仪的《在康尔勒海边拾牡蛎》,真有点那种“千年等一回”的感觉。该作品尺寸并不大,应该是最初的小稿,除了画面色调清雅、人物形象生动外,最厉害的是处理细节的功力老辣无比,简约生动却又精细入微、概括简约却又丰富微妙、笔法灵动洒脱却又点到为止。特别是人物的脚与鞋这些次要地方的高光部位用笔相当简洁、精准与遒劲,简直是信手拈来,其作画状态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惊叹。整幅作品无论从构图、色彩、光感、质感、人物形象、虚实关系到笔触都甚为经典,真正是寓丰富于质朴之中的佳构。
其实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创作这幅画时年仅22岁。1881年夏,年仅21岁的萨金特到法国的康尔勒海边写生获得灵感而创作这一佳作,1882年送去纽约展出时获得极高的评价,批评家赞赏其不但银灰色调优美而且空气中都散发着海的咸味。该作品当时就被一风景画家Sanuel CoLan以200美金购去。后来萨金特又以这一小稿再创作出一幅更大的作品参加1878年的法国沙龙画展并获奖。一个22岁的小伙子有如此深邃细腻的感觉及老辣的手法的确让人惊奇。西方美术史中不乏少年天才,像这次在美国就看了伦勃朗、委拉斯贵支、鲁本斯、凡戴克、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大师20岁左右的一些惊世之作,虽然非常精彩,但画面中各种元素的处理尚未达到萨金特这么成熟与老练,那只能用天才加奇才去解释了。

4.jpg



萨金特作品《塞浦路斯的少女》


是否说这是其天才灵感突发而偶得?接下来其旁边的几幅作品结结实实地回敬了我的质疑。《塞浦路斯的少女》一画同样为22岁在意大利创作的佳作,构图相当出彩,少女倚靠在一棵弯曲的树上,动态舒展而优雅,古铜色的肌肤在灰绿的树丛袝托下显示青春的健康与活力。整幅作品厚实又不失灵动,色调雅致却又浑雄,少女的手腕手指刻划特见功力,特别是前方草地中的野草野花处理手法的老到令人惊叹。

5.jpg



萨金特作品《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


另一幅代表作《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也是我一直心仪的作品,没想到这么成熟的作品也是其26岁所为。该作品的空间感、质感及色调、构图特有新意。构图上吸取了委拉斯贵支《宫娥》的精华,在道具的处理上通过中囯瓷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小女孩几条白裙子在其中不但是画面黑白灰构成的关健且有一定的象征与寓意。作品体现出美国十九世纪上流社会典型的价值观及审美品味。该作品虽尺幅巨大,但大而不空,人物空间穿插的合理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及时代感,无论小孩童趣、肤色特点还是地毯,瓷瓶的质感的表达都大大超过其年龄的能力范围,令人莫不称奇。


6.jpg


《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作品局部

7.jpg


《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作品局部


一个艺术家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不同的人生阶段之作品同样会出现不同的面目。有英雄出少年的激凌,有中年的成熟与稳重,也有老年的悲怆、沉雄与老辣。再有能耐的天才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阶段都能笑傲江湖,更多的是跌宕起伏。像萨金特这批年少才高的作品除了生动地展现了油画丰富的色彩魅力与表现力外,还具有一股内在的朴素与沉稳,比其后来名震江湖后许多订制之作更具有深度与广度。所以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与优质的作品划上等号。

8.jpg


《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作品局部

9.jpg


《爱德华·达琳博特的女儿》作品局部

10.jpg


萨金特19岁左右的水彩人物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