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67|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九):开放的学堂——在博物馆临摹名画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9 23:14:01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九)

开放的学堂——在博物馆临摹名画

王家儒


在美国各大博物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地临摹大师的作品。这些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画姿不同的工作场景本身也变成一种另类景观,让参观者多了一种理解名画的感性体会并增添了不少知识。这里面既有稚嫩的初学者,也有久战沙场的“老江湖”,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所有的人脸上透射出那认真与虔诚的神色是绝对一致的。有时碰到老师带队那就更热闹了,年龄较小者一古脑儿就地坐的坐、蹲的蹲、跪的跪,毫无顾忌就大干起来,并且满脸庄严仿佛一个颇有资历的大艺术家;那些白发苍苍老者却像战士一样干净利索地端坐在小凳子上一板一眼地勾画,老眼并不昏花地从眼镜片中透出无比的自信与从容。老师嘛,一般是先讲解一番之后悄坐一旁,学生如有问题再去请教,绝对不像咱中国的老师一样慷慨激昂地在身旁指挥以防弟子“走火入魔”。


2.jpg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准备临摹作品



美国的博物馆都设法为广大受众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他们除了免费服务外,还为艺术家提供画架、画箱,外加一大块布铺在地下以免弄脏地面。为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及培养大家对艺术的兴趣,每个博物馆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贴心服务,除了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服务区外,有些还约定每个星期某一天的晚上7一9点为开放日,博物馆免费准备好一堆小画板、纸张、画笔等工具,谁愿意的话都可以拿去玩玩。每到这一天各方神仙都陆续而至,场面热闹又好玩。


3.jpg


某艺术家在角落里静静地寻找灵感



每次在博物馆里除了看画,顺便四周走走看一下各路高手临摹也可增长不少学问与见识,也算是一个免费公开教学。因为每个人选择的作品题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你自然也从中了解到各种不同材料的运用及作画方法,碰到热心的艺术家还有问必答,这不就等于许多不同风格手法的老师给你上课吗?


4.jpg


老先生正解讲如果理解及写生作品


除了那些拿着素描工具者多属初学者小试牛刀者外,凡是敢拿画布到博物馆临摹名面者决非等闲之辈,这类艺术家以中年者占多数,也有部分资深的老者。虽然各自的作画习惯不同,画幅尺寸有异,但个个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得相当干净与整洁。


5.jpg


众多艺术爱好者正临摹大师作品


尽管临摹水平与效果不一,但每一位艺术家都十分认真与投入,除了对稿的准确性要求很严格外,每一遍颜色的先后层次也相当讲究,不愠不火、有条无紊地慢慢推进。有些干劲大的原大尺寸拿下,有些估计不想大动干戈者却只临摹某一局部。根据不同的画面效果,有的先用土红画一遍素描关系再陈设色,有的则先画出黑白灰效果然后再在上面着色,有的用鲜艳的薄色彩敷一层色彩关系后再在上面做调整,有些干脆用一笔笔较纯的原色并置然后逐步铺开。总之,他们是根据不同的风格、技巧分别而采不同的画法,蛮有意思。


6.jpg


某艺术家用黑白灰先定好画面基调(1)



虽然各自路数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是调色板很干净及用颜料很“吝啬”,基本上用一点挤一点并全部用到点子上,估计是平时“精打细算”惯了而显得“小气”,那像咱们在国内经常看到的画家那样“潇洒与大气”的派头,管用得完还是用不完,先将颜料往调色板上挤得满满的,然后像用公款颜料一样厚厚地“挥霍自如”。这种风气习惯从何而来我不清楚,总之我有不少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颇有这种“艺术大师”的气派,每次上油画课之前先不管对象与色调如何或估计该用多少颜料,就先把所有的颜料往调色板上挤满才开工,有许多颜料基本都用不上,过几天干后就在上面再挤新的,反正花的是家里的钱不心疼,有些大气得干脆调色板也不刮、笔也不洗,还高调的宣布这才叫大气。


7.jpg


在黑白灰的基础上开始上底色(2)



那天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刚好碰到一位中年华裔女油画家Ling Wong正在临摹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的一幅人物作品,其装备正规而豪华,单油画笔就备了几十支,颜料与调合媒剂都是上档次的品牌并很齐全,看那架势应属正规军。看来其在此之前已花了不少时间,因为整个画面色彩调子已基本敷完,且各个人物造型及色调的关系还很精准。卡萨特是我熟悉并喜欢的艺术家,所以我静静地在旁边观看她是如何运用印象派技巧去深入刻画并怎样把握画面的气氛及效果。


8.jpg


新潮的艺术家正忘情地投入工作,不管身边如何热闹。


估计是注意到我比常人更耐心与认真的观赏,她突然转身问我是否能讲中文,并要求我指导一下。这一下子可把我整蒙了,我连忙说:“说华语没问题,指导岂敢,我是在学习。"她接着更奇葩的说:“我一看就知道你是画画的,你说我这色调关系及色彩倾向可以吗?”到了这个份上,我只能坦白从宽表明自己虽然在大学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但水平有限等之类的推辞,谁知她一听后更不折不饶地说:“我原是学商业设计的,但相当喜欢油画,故除了平时在家学习外,还经常到博物馆来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去提高自身的水平,但不知这临摹方法对否,你是专业人士希望给我指导一下。”估计在美国出生或呆久了,她的中文表达不很流利,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只懂英文的叫法,但也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一般交流。

说实在的,她的造型能力倒是不错的,我仔细对照一下,其画面的人物造型比例比起我那些专业的学生准确多了,且色感很好,色彩的层次肌理也很正道。考虑到卡萨特的这幅作品一些轮廓的边缘、手部及衣纹不少地方用了一些较细的线条勾勒,但她手中的笔均过粗而难于胜任,我只能从这点去与她讨论是否买一些尖头的狼毫笔来试试。并最后提议左下角部分的色彩是否再冷一点才较接近原作。自己水平本来就有限,加上初试见面,别的就不敢造次了。


9.jpg


某艺术家先用土红作第一遍效果


与她交谈中得知她很单纯与阳光,碰到经过或观看其临摹的观众总报以亲切的微笑并问好,碰到感兴趣者还虚心的求教。她平时也搞一点设计及创作一些风景油画,有时就到博物馆临摹一些世界名画,并在网上或画廊里销售。她不像国内一些艺术家那样缺乏自信,常常将某种进修经历在简历中变为学历以壮胆,进不了体制里谋个一官半职就从北京“010”那些机构中获取诸类什么“院士”、“艺术大师“、“最具影响力的10位艺术家”的证书或在带“国”字或“国际”的各种美术书画协会担任副主席或副会长的头衔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获奖证书之类以服众。以她这种水平,她也不忌讳是否被人瞧不起,名片上光明正大写着Artist ,Copyist.  Long Wong(即复制临摹油画作品艺术家)。看到她如此自信、充实及洒脱的生活方式,我就在想,咱海南那些哥们及学生要有这种价值取向及生活态度,那也真的用不着到处看着人家的脸色做人了。


10.jpg


某女艺术家已进入状态、胜似闲庭信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