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427|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六)——意识的超前也是一种创造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5 17:41:24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六)

意识的超前也是一种创造

王家儒


十六世纪下半叶,荷兰的新美术运动以其独到的方法打破欧洲艺术多年“阳春白雪”的格局而开创一条艺术生活化、市场化的新潮流,让原本为宗教与贵族服务的美术走出象牙塔而进入普通商人、平民百姓的家庭。由于他们敏感的嗅觉,新兴的小幅静物画、风景画及风俗画作品一时风生水起。这些高度写实、手法细腻逼真的作品不但让富商走卒充分享受到艺术的乐趣,还为此催生了大批艺术家并大大促进美术商品化的发展。
走进美术馆的欧洲16、17世纪美术展厅中,荷兰画作可谓出尽风头,不论是四时佳果、花卉、动物、器皿衬布的静物画,光影摇曳的树林农舍、乡野湖畔的风景画,还是描绘心满意足的巿民、晨暮操劳的农夫、嘻戏幽默的贩夫走卒之场景的风俗画都以小尺幅、精制作吸取许多观众佇足流连。这批作品以平朴的平民性、真切的逼真性及雅俗共赏的审美性征服了那个时代无比挑剔的客户口吻,风靡一时。艺术家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空间,为诞生时代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岁月即使已历经几百年,我们用今天的审美视角去观照,依然能感到分外的亲切与可爱。

2.jpg



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



17世纪应是荷兰美术的黄金时期,高手辈出,不仅出现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也由此诞生了像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霍贝玛这类大师。细观各大美术馆中17世纪的荷兰美术作品,发现各种题材中都不乏一流高手,技艺精湛,尤其是那种深入细微的刻划能力。这一时期的作品之所以至今都令人感动首先是其题材范围广泛,观察细致入微,手法质朴平和,情感细腻丰富,用现在的流行语是“很接地气”。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不像当下国内流行的那种所谓关注“弱势群体”的照片式作品,仅是隔岸观火式的图式而已。他们所刻画的人物身份尽管低微,却在精神上体现出人性的尊严及对待生活的自信、乐观与幽默。那时的艺术家也生活在底层,因而也理所当然具有平民百姓的情感及观照方式,能真切地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及精神状态,观后有一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不是像现在的艺术家那样拿着相机居高临下式的走一场秀,最后出场的仅是一些没有灵魂的脸谱及僵硬概念的作品而已。

3.jpg



17世纪荷兰霍贝玛的风景画



尽管那个时期的艺术家都身怀绝技,但至今能在博物馆中让人们景仰的艺术家仍寥若晨星,因为能在其中鹤立鸡群的不仅是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艺术家具有高人一等的理解生活的深度或某种突破传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像博物馆中有些作品明显就是伦勃朗或维米尔的手法,这类作品在整体观念及技巧语言上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但他们切入生活的角度及表现人性的立场显然具有一定深度及个性特点,因而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另外一些虽然技巧平平并不出众,但因其某些“异想天开”的超前意识而出招不同也同样能从诸群雄中脱頴而出。

4.jpg



17世纪荷兰的风俗画


那天参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荷兰展区就发现在17世纪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幅与众不同的静物画,虽然整个展厅光线较暗而且周围左右的作品均为酱油褐色调,但他还是让每个造访者眼前一亮。
该画题目为《挂在墙上的袋子》,作于1677年,作者为Cornelis Norbertus Gijsbrechts(1644一1727),不知道是什么念头为他给力,他竟然不按正常的尺寸,以画布或木板做画,而是把木板锯成一个长形的“墙上挂袋”造型,然后再在上面分别画出三个插层及上下垂吊的带子。在这三个分袋中,他分别画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像鹅毛笔、信封、书籍、练习本、各式梳子、徽章、红丝带、玻璃镜子、封漆等几乎天天要接触的物品。由于手头功夫硬朗,其刻画细致深入,使硬质的木板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件件逼真的物品,看后有想用手去摸一下的冲动。最绝的是,他真的任性地把一块真的玻璃镜子粘贴上去,那么每一个一睹为快的观众都会即时看到自己的倩影在画中眨眼而大为兴奋。三百多年前,当所有的画家都按部就班地比拼功夫之时,他却奇思幻想地搞起“现代拼贴”,可谓“胆大包天”,未知当时的人们如何去看待他这种“不正经”的作派,估计当时开明的商业文化及思想观念解放的荷兰人们不会像古板的宗教、贵族文化那么较真,说不定还起哄叫好。这么算起来,毕加索、勃拉克等红极一时的“拼贴行为”还得叫他一声祖师爷呢。这到底是他们曾见过该作品呢抑或是“英雄所见略同”,这还真不好说,因为当时的资讯条件与现在相比乃天壤之差。

5.jpg



17世纪荷兰画家C·N·Gijsbrechts的作品《挂在墙上的袋子》


看来是意识超前的创举使他得以挺进美术馆,要不仅凭这点写实的能力早被历史淘汰了。想想美术馆印制的一本介绍荷兰和弗兰芒斯作品的小册子中就把他这作品列入其中,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看来有才华的人都是不“安分守己”的,敢于“胡思乱想”也变成一种创造因子,像那天在费城美术馆看到一幅提香大师的作品,没想到大师也玩“观念”,他在一幅大肖像作品中大胆地在前面将一白色半透明的市把大主教“宝贵的脸"遮住大半,多么不严肃的举动,教皇生气否?

6.jpg



美国画家查尔斯.威尔·皮尔的巜楼梯组合》


另一幅是美国18世纪的画家查尔斯·威尔森·皮尔的《楼梯组合》作品,这家伙也是个人物,他在为两位先生造像时所选用的不是危襟正坐或抬头昂胸的皆大欢喜式姿态,而是一位先上者站在那里向外张望,另一位一手端着调色板,一手拿着画画用的托手棒正弓身上楼梯并调皮的转身向观众瞄一眼的冏态。除了将人物、楼梯与两边门框画得很逼真外,他还动真格用真材实料在画的下面搞了个真楼梯,让你一时真假难辨。我发现每一个观众经过此都要左看右看并会心一笑,就这一招就超过其它“同僚”的人气,这就是意识超前占领先机的好处。

7.jpg



17世纪荷兰的海景画


一件艺术作品,要么挖掘人性的深度给内容注入深刻的精神内涵,要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语言拓宽人们新的审美视野,否则人类的艺术长河将会断流与枯萎。
整部艺术史就这么残酷,做为一个艺术家,要么人无我有,要么人有我强,否则被忽略与遗忘理所当然。就像一滳水掉进进江河中必然沓无踪迹,但如果幸运地置在草尖或荷叶上,或许还能借着那一抺晨光让人们惊喜地发现它的美丽。


8.jpg


17世纪荷兰的静物器皿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