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48|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五)——不应被忽视的“小师”画家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5 17:35:23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五)

不应被忽视的“小师”画家

王家儒


在美术史上彪炳史册、影响及改变美术发展史过程的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故被誉为“大师”一点也不为过,但作为众星捧月的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实际上也是卓越超群。他们虽然没机会戴上光荣的桂冠,但却以其丰富多彩的作品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并构成了一部完整丰厚的艺术史图,没有这些璀烂的群星,艺术史将变得黯然失色及单薄乏味。
每个时代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潮流,大师就是这些美术史进程潮流中的弄潮儿。他们在众多豪杰中之所以能出类拨萃不论是出自于必然或偶然,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这一滚滚洪流的行进中往往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性,用新的观念告别了原有的模式及审美习惯并在表现形式、手法方面做出明智大胆的革新。当然,不同的大师有不同的突破点,这里面除了自身的天才外,机遇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展示人类视觉情感图式的美术博物馆里,除了少数作为镇馆之宝的大师作品外,大多数乃是许多名不一定经传但同样伟大的作品。他们来自不同视觉经验、感受的作品使我们得以真实地领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及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
大师的伟大是不容置疑的,但艺术作品属于其特殊的精神产品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穷其一生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优秀。在其艰辛的探索中,他们都尝受过失败与成功。美术馆中一些大师的作品虽然质量平平甚至不很成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美术史中的价值与地位。这些虽非佳品,但仍然记载着大师的思考轨迹及探索路径,客观上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多维的参照点及坐标。
美术馆一个好处是所有的作品都在同一空间、时间中比照。俗言说:“就怕货比货”,大师的好作品根本用不着去细看却总能在这一大拨似乎“差不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像触电一样令你瞬间颤抖。人们瞬间的这种强烈的感受源于直觉式的判断,往往难以用语言去准确描述,但凡是对绘画有过实践与研究的人都能直接地感受与领悟到。同样,那些虽非大师,甚至对你来说虽然陌生但品质优秀的作品也同样在瞬间里把你征服,以至于你不得不好奇的去考究一下作品卡中艺术家的姓名与国度,并深感这世界上高手太多了。

2.jpg



英国画家Parsons作品《河流与纤道》


那天在费城美术馆欧洲艺术展区就看到一幅精彩的风景作品。当我前脚刚跨入后脚还没落下之时,顿时就被墙上这幅长宽银幕式的作品其优雅的色调、浓郁的诗意、恬静的情调穿击得瞬间失去了思考力。惊讶之中发现这是一位于我颇为陌生的19世纪末英国画家Alfred Parsons(1847——1920),其生疏的名字与极具魅力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


3.jpg


《河流与纤道》作品局部


19世纪欧洲的艺术可谓群星璀璨,出现了一批相当优秀的风景大师及艺术家,除了法国的巴比松与后来的印象派外,荷兰、西班牙、德国、意大作、俄罗斯也出现不少优秀的风景画家。在英国,估计是透纳与康斯太勃能量太大了使其余群星顿时失去了光芒,以至于美术史或史料中都淡化了其他艺术家的推介。

4.jpg



《河流与纤道》作品局部


欧洲写实风格的风景画可谓看过不在少数,像以银灰色调著称并以此趣味为一生的画家中柯罗、杜比尼、布丹应是其中佼佼者,而这位老兄的作品水准放在他们之中虽不能说与之抗衡但决不逊色。虽然描绘的是不同景物,但均以银灰色调见长,同时都具有含蓄、透明、优美的特点。比较而言,柯罗的色域波长相对更短些,他善于在褐绿的树丛与淡中带暖的银灰构成对比与转换中营造朦胧的诗意,显得老辣与沉静;杜比尼则浪漫一些,由于其长期在船上描绘两岸景色,故其灰色中多有一点跳动的对比成份;布丹的灰色则有点硬朗,喜欢加强黑白对比的密度使其大片灰色显得犀利冷逸;Parsons的灰色却纯净与欢愉,他喜用稳实的笔触将灰色变得丰富与辽阔。就描绘手法而言,柯罗质柔而韧,喜欢在沉郁的深色调中点缀忽隐忽现的神秘光点,通过不确定的边缘线中去营造一种理想的诗境,深情但又有点节制;杜比尼灵逸轻松,喜在波光鄰鄰的天光水色中捕捉瞬间的美,笔法多变、浪漫而感性;布丹属稳扎中带泼辣,笔笔遒劲而考究,善将人物组合安置景中以增添生机,画风厚实却不乏灵巧。Parsons与他们相比则更明快、笃实与甜美,不温不火,每个部分都充分注意到细节的微妙变化与趣味性,有点类似于中国画中兼工带写的味道。他的作品特別强调诗意的叙述及田园情调,为了表现英格兰乡村田野温雅的明丽,他特地将构图加长以拓宽视野的角度,让景物从左到右有种流动的节奏,让观者循着其一组组不同趣味的点去领会乡野中平凡与质朴的美。他的色彩感很丰富但不铺张,在处理多云散光的天空时既能控制银灰调的整体通透性又能将微妙的色彩变化层层展开。在处理大片草地、田野及树木这些类似的深灰绿色时,他总能巧妙地通过某块较纯较亮的互补色彩穿插其中以激活其色价并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显出其非凡的功力及敏锐的洞察力。在细节的刻划中,他除了注重局部厚薄不同的肌理层次、虚实关系外,还特别讲究各种物体造型的特点及一笔到位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像远处树丛中的牛群及近岸芦草的描绘虽着墨不多却楚楚动人,做到严而不紧、细而不繁、实而不滞。有些名画虽然很美但总觉得它们离你很远,有点疏离感,可看他的画仿佛身临其境,田园牧歌的景致历历在目,有一种故园的亲切感。

5.jpg



《河流与纤道》作品局部


Parsons画这幅画之时36岁,正值年富力强,从画面的效果看应属于其事业的成熟期。单就其技法与能力来说,应与其他大师仲伯之间,之所以屈居“小师”是其在艺术上只是一位优秀的继承者而缺乏影响或改变美术史进程的创造能力。虽然没获大师的名份,但他以其卓越的表现力及细腻敏感甜美的笔调写下这一优美的诗篇,也同样为我们的心灵注入一份珍贵与美好的记忆。这就是小师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