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95|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四)——惠斯勒与他的《白色交响乐 第一号》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3 17:32:46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四)

惠斯勒与他的《白色交响乐 第一号》

王家儒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以音乐来为绘画作品命名恐怕非惠斯勒莫属。至于他为何喜欢以音乐词汇来作为绘画主题,至今尚未有相关的说法,但有一点应该是不用置疑的,那就是喜欢并理解音乐。1862年,惠斯勒以音乐来命名的《白衣少女》作品不但不被赏识,反被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拒绝展出并被评论界撰文讽刺与诘问:衣服是淡黄色,皮肤是肉色、头发是棕色,怎么称白色交响乐?老惠一怒之下反问:你们懂什么音乐!然后就辞退会长之职。第二年该作品拿到法国沙龙展同遭厄运,年轻气盛的他最后将其参加“落选沙龙展”展览,没想到得到毕沙罗、德加、莫奈等人的赞赏,法国大文豪左拉还专门撰文为其出面辩护。


2.jpg


惠斯勒自画像


创作这一幅具有争议的作品时老惠只有28岁。28岁于我来说在艺术上仍属“蒙性未开”阶段,可老惠却已远远超出自已的年龄局限,创作出这幅如此超前并成熟的作品。


3.jpg


作品《白衣女郎(白色交响曲)》


沧海桑田,如今这幅杰作已被美国当成国宝挂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供世人欣赏。西方艺术家年轻时就展露天才、威震画坛并创作出惊世骇俗的名画者并不少数,像拉斐尔、毕加索、凡爱克、莫迪里安尼、雷诺阿、莫奈、德加、伦勃朗、委拉支贵支、鲁本斯、维米尔、波宁顿、萨金特等一大批大师年轻时不但已技法完美而是还具有极高的创造能力。这一点除了其过人的天赋外,很重要的是他们都幸运地生长在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并从小接受到正统的艺术训练,其天才与潜质才能破茧而出。不像我们不但要“盲人摸象”,还常常被各种“高人”忽悠。很多迹象及研究表明搞艺术的人在年轻时最敏感及富有想像力,引导得当便成大器。当激情燃烧的岁月被错过,烧剩下那一堆炭灰再给他们什么机会已无法“死灰复燃”。看看身边的有些学生,本怀鸿鹄之志,无奈一毕业后就奔于生计,生存的压力活生生将其“满腔的艺术之火”搅灭,人未老艺己衰。某些意志不坚定者往往还被“功利”引渡到“江湖”去折腾。


4.jpg


《白衣女郎》局部


据说惠斯勒这幅作品之所以不被接受不仅因为题材内容,而且还与其采用反传统的思维与手法有关。深受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影响,他将东方艺术中强烈、简洁、平面性、装饰性等艺术元素融汇在西方油画手法里,围绕白色主调展开极为细腻的色调变化,试图用音乐性去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年轻的他不仅熟练地掌握油画的艺术语言,还“异想天开”地把绘画的“主体”转向形式本身,即将“色彩与线条”作为独立的精神性去激发情感的通道。应该说后来的热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那本影响现代主义进程的大作“论艺术的精神”就是这种探索的系统化及理论化。


5.jpg


《白衣女郎》局部


扮演这白衣女郎角色的是一爱尔兰少女,长相单纯优雅。如果从人物形象这一角色来看的确没什么太多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老惠不像传统观念手法那样去关注、刻划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深度。“少女”仅是一个调性、一组主题音符,通过调性运转将主题曲不断变奏、迴旋。该作品中各种微妙的白色从背景到裙子之间像音乐中的大小调式互转一样相互交织、渗透,在相互对比之中又保持各自的音色。而色层的厚薄不同的肌理起伏变化犹如大、小提琴八度和弦的对位,行云流水、此起彼伏。当然这种微妙、丰富、优美的色彩美感只能观尝原作才能感觉得到。当代高科技的印刷品可以将油画作品许多细节、质感等方面展露无余,唯独色彩这一点上永远与原作存在很大差别。在处理人物的空间、明暗时,老惠的确很有“城府”,他把光影对比与背景空间弱化到近乎平面化,让背景幔帐垂直的长线条与衣裙长短曲直不一的线条在平面的白底色上形成不同的节奏。如果说上方的白色区域是弦乐优美、明亮的旋律,那么下方地毯的蓝白图案及褚黃兽皮则如管乐一样粗犷而深情的重音去衬托出白色衣裙的清丽与响亮。整幅作品情调具有“东方小夜曲”一样的奇丽而清雅。


6.jpg


惠斯勒作品《灰色交响》



在吸收与学习东方艺术的元素中,老惠的确很有智慧以及与年龄不相符的老练。其不是简单的在平涂面上勾勾线,或者置放几块不同对比的色块的方式去构成平面性。其在保持纯正的油画语言的前提下弱化物体的空间、透视、质感与体积关系,而着重凸显东方艺术中注重线条的质感、节奏,画面的单纯性及黑白灰对比的韵味。简言之就是彰显纯粹的形式美感,这种有悖于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观念而被踢出局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7.jpg


惠斯勒作品《港口》


天才总有其相似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26岁时也画了一幅尺寸与《白色交响乐》不相上下的杰作《黛安娜》。一个是现实中的女郎,一个是罗马神话中的女性守护神;一个着衣,一个祼体;一个简约写意,一个细腻生动;一个尽显东方之韵,一个展现光色质感的魅力。虽然题材内容不同、手法有异,但两个年轻人分别把自己的才华与想象发挥到极致。在艺术趣味的追求上,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手段去充分的展现油画色彩美感中两种不同极致的魅力,淡雅与绚丽。


8.jpg


惠斯勒东方情调的作品


在绘画中,绚丽容易识别与理解,淡雅则不同。记得过去许多没看过柯罗、莫兰迪等大师原作的画家,想当然把“灰色调与淡雅”理解为黑白的变奏,有些甚至将灰髒的色调视为高级的色彩,殊不知这一“淡”字色涵着多少微妙的色阶转换过渡与变化,涵含着多么丰富的色彩美感。“淡”并非灰与无,而是淡得高雅、淡得通透、淡得厚实、淡得灵润、淡得丰富。我想,老惠之所以把其作品定格为《白色交响曲》,可以想象到其将一个简单的“白色”演绎到何等的极致。听过交响乐的人都知道,交响音乐结构是何等宏大复杂,岂是黑与白的简单搭配?


9.jpg



惠斯勒作品《码头》

10.jpg



惠斯勒作品《夜色》


想想一下老惠28岁时就能将色彩玩得如此神奇,我们不得不承认天才就是天才。


11.jpg


惠斯勒作品《穿和服的女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