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63|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三):菲利普斯——让收藏写进历史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3 17:31:39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三)

菲利普斯——让收藏写进历史

王家儒

一个好的收藏家往往拯救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而一个好的博物馆将启迪无数粗鄙的灵魂与给一代代人赋予美的享受与慰籍。


2.jpg


菲利普斯收藏的雷诺诃的代表作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企业家、钢铁大王菲利普斯因为喜爱艺术,收藏了不少法国、美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与一般收藏家“孤芳自赏”的观念不同,他有更为开阔的前瞻性眼光与情怀。为了与大家共享这些优秀的作品,他于1921年秋决意将自己的公馆改为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私人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开馆之时就已拥有237件藏品,其中美国画家就占87件。


3.jpg


高更作品巜静物》


菲利普斯的过人之处不仅热心于艺术收藏,而且独具慧眼地发现及扶持了一批在当时不但没名望且备具争议的“先锋”艺术家。除了收藏欧洲各流派的作品外,他还有一个很深的情怀是致力于发现、提携美国本土艺术家并收购他们不少的作品,让这些身陷“困境”的艺术家获得自信与经济来源从而义不反顾地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艺术创作与探索。今天我们能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马奈、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塞尚、马蒂斯、博纳尔、维亚尔、郁得里罗、卢奥、苏丁、康定斯基、波洛克、毕加索、克利及奥基夫、德库宁、罗斯金等大腕及美国历代画家的优秀作品完全依仗于他当时的胆识及慷慨出手,才使这批作品安全降落而不至于流散走失。由于他的一连串精彩的作为,其在当时就被誉为“美国第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4.jpg


勃纳尔作品


受其影响,其后代不但继承前辈遗愿,始终保持着不断收藏艺术品的“光荣传统”并特别关注具有开创性的前卫作品。最后他们还将该博物馆馈赠给社会,常年对公众免费开放,可谓功德无量。


5.jpg


莫兰迪作品



作为一名当时威震商坛的大人物,他的“丰功伟绩”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于我们这种毫无干系的人来说也许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但作为一个收藏家的身份,任何人一踏入这个博物馆看到这批绽放着历史之光的佳构就会想起他的伟大与无私,多少个同一菲利普斯姓氏之家族在历史上仅是过眼烟云,唯有这一个“菲利普斯”是幸运的,借着这个博物馆的名望,他的名字将伴和着这批作品永远地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财富仅能显赫一时,但将财富转换为艺术品就变得千秋共辉,特别是全部捐赠回馈给社会这种情怀与壮举。可惜这一显浅的道理许多“当局者”永远搞不明白。


6.jpg


卢奥作品



这次到此博物馆是想再次“拜读”与“研究”一下康斯太勃尔那幅晚年的大作,因两年来一直努力想借其磅礴的“能量与气场”横扫一下自己的“懦弱”与“保守”却未成功,没想到这回该馆重新换了一批新作品而未能如愿。


7.jpg


苏丁作品《放学路上》


然而遗憾之后却又异常兴奋地发现了苏丁与梵高的两幅大作。苏丁那幅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放学路上》,过去多次在各种画册中看到,算是心仪已久吧。原作果然不负我望,元气淋漓、势大力沉,精彩纷呈,那随着情绪波动而滚跃席卷的笔触让人产生阵阵的亢奋,不论是风扫残云的天空,迎风搖曳的远处树林,左右颤动的草地、小路,还是两个逆风行进的小孩似乎都交织成一股凌厉的力量,呈现出艺术家那不可遏止的生命激情,很难想像这么小的画面(43X45公分)竟能储存着艺术家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及表现力。


8.jpg


梵高作品《修路工》



梵高的这幅画于1889年的《修路人》也是其生命最后阶段的杰作。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幻秋天街景在梵高的眼里变成了一种宁静的向往,色调响亮却淡雅,色彩明丽却柔和,连平日张扬的扭曲笔触也变得温顺多情。如果说激越是其痛苦时的一种宣泄与呐喊,那么平和则是其孤独时的一种眷恋与渴望。这两种人类悲剧性的情感反复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往往有两极的体现,黄得燃烧,红得炽烈,蓝得忧郁,绿得洁净,深得颤抖,浅得垂怜。一般来说,艺术家在色彩的运用上往往离不开自己的视觉体验,可梵高在色彩的运用上则可能源自于他的幻觉与想像,我曾到过梵高所画过一些实地景物并将其画作去比照,结果发现他的色彩要么高八度、要么低八度总与实体不在一个频道。他善于让色彩代替思考,让线条表现情绪,在这幅淡雅暖黄的调子中,除了中景几颗大树略用短深的线条勾勒外,其它地方则用浅淡的灰緑、灰蓝色束消解烦躁与不安,远处窗口、墙壁的星点朱红与前景路工的土红线条则带来了一丝温暖的爱意,显得格外平和与惬意。梵高逝世前虽然画了悲怆的《麦田里的乌鸦》,但也画了不少以浅绿粉蓝为基调的花卉与风景,温情而宁静。当人们无限度的解读他生命中的痛苦与悲壮,却忽略了他心底中一直存在着基督精神中的憐悯及博爱。


9.jpg


埃尔斯塔作品


闭馆步出门口时,我依依不舍地回望这座近百年红砖结构博物馆,感慨万千。该馆的工作人员不但将各种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还主动、耐心、微笑地为每一个参观者提供各种帮助与服务。这种亲切而又敬业的作为与国内一些博物馆的霸道作派形成很大的反差。


10.jpg


埃弗里作品



我一直在想,偌大一个博物馆,不要说各项正常运转的大费用,单单养各种专业工作人员,近二十个的看护人员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真不知道这么多年来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等“从容自如”。我想,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管理及社会各界慷概的支持是难以坚守的。反观我国近年来不少公司、私人也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最后很多都慢慢消声匿迹,这里面除了经营管理不专业的一些因素外,最主要还是没有菲利普斯这样的眼光、远见及情怀。收藏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文化活动,享受的是一种境界与乐趣,如果抱着奇货可居式的炒作、今买明卖发大财的美梦那就与这种文化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11.jpg

Richard Diebenkorn的作品《伴随着女孩的植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