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12|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二)——画坛怪杰莱德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2-11 12:20:15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二)

画坛怪杰莱德

王家儒


19世纪末美国的画坛人才辈出,各路英豪都拿出自已的绝招来登台亮相。Albert Pinkham Ryder(阿尔伯特 平卡姆 莱德)便是其中之一。对于美国画家,过去知之甚少,除了经常见于画册报刊的萨金特、惠斯勒、卡萨特、哈默,哈德逊画派成员、著名的美国印象派十人帮外,恐怕就是后来被国内艺术家反复克隆的偶像怀斯以及影响20世纪美术进程的那批现当代艺术大腕了。前几年曾在北京看过《美国艺术300年》,由于跨度大、作品少,没留多少印象,故而在习惯思维中总认为其优秀的艺术家并不多。这两次美国之旅参观了许多博物馆,才发现许多“暗藏的涌流”,特别是19世纪出现了不少具像画风的高手,而且个个身怀绝技。

2.jpg



美国画家莱德作品《乡村牧歌》


对我来说,莱德就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艺术家。最初在美国艺术博物馆看到其一幅尺幅很小的作品(约20X30公分左右),感觉很突兀,与我所看到其他的美国画家截然不同。小小的的作品布满阴森神秘的诗意,墨黑的海、一艘诡异的小舟横亘下方并斜扬着黑褐色的帆,两三个人绞集在船尾,惨淡的夜空正升起一轮朦胧的圆月。在你基本不了解这是一种什么场景时就被其怪异及特殊的幻想力震住了。逛了几个馆虽看了不少阳光灿烂的作品,但脑海里依然一直对其“心有余念”及“耿耿于怀”。后来在另外的博物馆陆陆续续看到一些同样充满神秘感的作品后,突然产生了是否将它们串在一起探幽的想法。

3.jpg



莱德作品《上帝的女儿》


本来想通过百度查一下他的“户口”,但发现是徒劳的。从另外的渠道查之总算好一点,但除了简单身份外,许多东西仍是个谜。他于1847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17驾西,享年70。1870至75年先在美国学画,1877年到欧洲时曾向巴比松画派、荷兰海牙画派讨教切磋。80年代他的作品一问世就得到评价界的一至好评,认为他是一个富有想像力的画家,作品充满激情幻想,神秘而有深度。1880至1890这一阶段应属于他最有创造力、最成熟的时期,期间创作了不少与诗歌、宗教、海景等相关联的神秘主义作品,为美国画坛注入许多另类观念,影响很大。1890年他父亲逝世后,可能受内心伤感的影响,他的作品逐渐减少。其逝世后的第二年,大都会博物馆专门为他举办了一个回顾展,其凌厉诡异的风格被誉为影响美国的现代绘画的先兆。

4.jpg



莱德作品《爱之舟》


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总是“与众不同”,据说他性格古怪孤僻并不修边幅,室里经常堆满垃圾,食品、灰尘,一塌糊涂到连客人来了也没一块干净的立锥之地。平时纳言腼腆,但喜欢写诗,碰到有关艺术话题时也会高兴地阐明自己的艺术观点。他有点忧郁与孤独,但也喜欢与朋友交流、写信及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总之是个多重性格的“绘画诗人”。

5.jpg



莱德作品《约拿》


纵观他的作品,色调深邃、冷郁、诡异,所用的色阶变化极小但黑白对比反差强烈。内容题材喜欢表现某种宗教的预言,神秘的孤舟、阴沉的巨礁、惊心动魄的海浪与冷月、昏日,富有宗教的象征与神秘感,有一种一触即发的悲剧性力量。他的画面经常出现一些浑沌、神秘、朦胧的物象或发光的象征物穿插在不同的部位。仿佛本来就不打算让你明白一样,他故意隐去许多可辨性与细节,从而让你在冥冥之中总感到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力量无时不在地控制着周围。他的画面始终充满一种不安的动感,岩石、浪花、旋涡、水中挣扎的人物、摇摆不定的小舟、幻觉般的月夜及死寂的黄昏。未知他创造这类作品时是如何进入这种类似但丁《神曲》的玄冥境地。总之,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他注定在你的视觉到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记。似乎坚信“浓缩的都是精华”,他的画作气势沉郁,场面奇幻,虽尺幅小得可爱,可其震波及威慑力令周围的那些大作“惊慌失色”,让我真正领教了什么叫作品内在的力量。

6.jpg



莱德作品《珀加索斯飞翔》


由于其生性太过随便,他在绘制中只追求那种感觉而忽视材料的运用而铸成不少遗憾。他有时喜欢拿一些材料先做一层表面较厚的肌理,然后在上面用稀薄的色彩来涂染。可能性格过急,常常不按规则出牌及“肥盖瘦”的原则。时而薄得出奇,时而又加一些膏状笔触,时而用调色油复罩,时而用快干油涂沬,时而未干之时又加快干油掺和其中,反反复复,有时又拿起几年甚至十年前的作品拼命上油敷染,这种无节制的操作对其作品伤害很大,博物馆中有不少作品底部已完全龟裂,(害得我开始还琢磨其用什么材料来搞这种“特殊效果”。)有些作品虽经历了许多年,但最里面那层油尚未干透。其生前就发现一些作品已经开始变汚变黑并力图尝试补救,但因先前的种种不慎,怎样处理也难于改变命运。现在看到的一些作品的色彩关系都不是他最初的画面效果,造成修补的难度。由于各种原因,最后还落得有一批作品是死后再由别人去补充完成。这种不确定性无形中就给别人造假带来了空间。据说因其名望渐大,许多伪作赝品接踵而至,对其艺术进一步研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7.jpg



莱德作品《倾斜的桅杆和落下的船头》


从其作品完成后的“坎坷命运”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只讲究画面效果及一时痛快而置材料运用、制作方法等不屑一顾,否则到最后吃亏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8.jpg


莱德作品《飞驶的荷兰人》

9.jpg


莱德作品《月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