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24|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三十):同质异构——东方古代雕刻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17 20:01:46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三十)

同质异构——东方古代雕刻艺术

王家儒


欧美大博物馆中都会设东方或亚洲艺术专区,里面陈列着亚洲大陆各国的古代艺术珍品供人们欣赏,每次参观博物馆我都会到此区域走一趟,一是可以发现在国内难于见到的珍宝,二是想对比一下亚洲各种艺术的异同,顺便也想了解一下西方人对这种异质文化的评价与反应。


2.jpg

三千多年前埃及的雕塑,其人物刻划得具有性格深度。

3.jpg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木乃伊棺板装饰画

4.jpg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的雕塑与绘画结合一起的作品



这些脱离了它原处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与不同质的,艺术作品同置在一个新空间中的古代艺术更容易显凸出其特质与魅力。同时,两种不同文明的艺术精品在经过历史的命运之后在一个特殊的时空中一起碰撞所折射出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很耐人寻味。


5.jpg

古印度的铜材雕塑作品,舞姿曼妙而生动。

6.jpg

古印度的佛教石窟作品,姿态优美而,姿态优美而富于生命力。

7.jpg

阿富汗的佛教石窟雕塑


东方文明中最久远及不可思议的当属埃及文化,其四、五千年前的建筑纹饰、动物雕刻及三千年左右的圆雕、浮雕、壁画、蜡画、装饰品、木乃伊棺盖画、象形文字等除了惊艳外还具有一种解不透的神秘感。印度文明所展现的是体量丰腴、动作幅度大、舞姿优美、服饰繁丽的各种宗教佛像、动物圆雕与浮雕。尼泊尔的佛像则神秘高古,造型精致但偏于内敛。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的佛像则表情内向、体量大、梭角分明、线条清晰、纹饰简约。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一带的佛教雕塑小巧玲珑、天然质朴、造型甜美、表情动作妩媚。韩国的不但量少且个性不很明显,与中国、日本相比有点附庸的感觉。日本可算是大头,从与中国风格接近的佛像雕塑到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陶瓷、工艺品应有尽有,在学习、吸取古代中国艺术精粹的同时形成了精致、纤巧、细腻、冥静及装饰性极强的民族特点。


8.jpg

巴基斯坦的佛教雕塑作品

9.jpg

尼泊尔的佛教雕塑作品

10.jpg

日本佛教艺术精美而温雅


在博物馆中所展示的中国古代艺术中,除了古拙狞厉的青铜、秀雅清逸的陶瓷外,最有艺术魅力的应该是北魏至宋元的佛像雕塑、古代壁画与独具一格的书画艺术。壁画虽精美但数量稀少,书画艺术乃纸质媒材不易操作故除了做专题展示外,一般来说寥寥无几。故而佛像雕塑是中国馆里的重头戏,量多质优,俨然是中国艺术美学观念的化身,就连我这雕塑门外汉都爱不释手。


11.jpg

印尼的佛教雕塑作品

12.jpg

泰国的佛教雕塑作品


比起诸国的佛像艺术过于神性相比,中国的佛像艺术更具人性,温情与悲悯与鲜明的地域特点;艺术手法上更加精微及富于绘画书法的趣味性;意绪上更加浪漫与自由。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相比,它比宫廷院体画少了富丽堂皇的庄严却多了民间的世俗与质朴;比起精英阶层的文人画,它们少了入世出世式的兼济天下、忧国忧民情怀与过于理想化的清高、萧淡却多了平民的旷达与旺盛的生命力。


13.jpg

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作品

14.jpg

柬埔寨佛教雕塑作品


这批艺术精品的总体气质堂堂正气、悲天悯人、沉静豁达。像北魏、北周、北凉的佛像,虽动作有点僵硬单调,但神情肃穆、端庄、清明、正气、欲言又止,具有大动荡时代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渴恋与向往;隋唐时期的佛像则活力四射,体态丰满、慈眉善目、满脸春风、笑而不露,尽显高贵气质与大国风度;宋代的佛像俏丽多姿、典雅温婉、亲切而善解人意,具有人性的光辉;元代的佛像整体己走下坡路但尚有一些余韵,不乏一些清雅脱俗的身影及舒展流畅的风姿。除了这些个头硕大,体态威健的圆雕外,我觉得一批描绘佛教故事的浅浮雕及阴刻线雕更让人神往。这些由众多故事、场面、人物所组成的画面浪漫洒脱,构图新颖大胆,人与物的穿插奇妙多姿,舍去细节的人物更加整体大气、神釆飞扬,柔韧坚挺的阴刻线条是整个作品的艺术灵魂,纵横肆意、张弛有度、气脉贯通,在这黑色的碑石上自由伸延就像在大地上奔腾的江河一样魄丽而壮观。


15.jpg

中国唐代佛像,光明正大、气势宏大。

16.jpg

中国唐代佛像,气质雍容大度。


真佩服老外的好眼力,在众多平庸的佛像中能“慧眼识英雄”,挑出这些真正代表中国艺术水平的精品。也许是他们不熟谙汉学,故不被那繁文缛节的伦理道德及文以载道的儒家理念所困忧,直接从美的本质及艺术的魅力去认知,故而更能接近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17.jpg


中国北魏时期的佛像,一派悲天悯人的慈善。



中国的雕塑艺术从理念、审美到手法都与西方相异。在这特殊的空间中,中国意象式风格的雕塑艺术与崇尚人性解放、手法逼真细腻的西方雕塑艺术同步比照中显出了一份矜持与神秘。可以这样认为,这种来自东方神秘感“陌生化”的艺术样式恰恰给他们的审美联想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这种异质文化的启迪更容易催熟他们的灵感与创造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人那么喜欢并不择手段地将这些宝贝千辛万苦运到这里的原因。当然,这些具有文物与艺术双重价值的佛像雕塑中,他们更看重的还是艺术价值,故而总能挑到最富于魅力的精品。

18.jpg


中国唐代菩萨造像,优美而华贵。

19.jpg


中国辽代菩萨,优雅而从容。




我在想,东西方艺术尽管路数不同,但它们之间在各自的差异外是否还有一种人类所其有的“共性美”审美价值取向与普世价值。它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当我们的视野能够超越区域、民族的局限,聚焦到全球性所关注的人类共同点上,那么也许我们的艺术被广泛的认识与理解也就不远了。


20.jpg

中国北魏时期石窟中的供养人,线条流畅而高古。

21.jpg

中国北魏时期的飞天浮雕,可谓叹为观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