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80|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廿八)——巧遇“八大山人”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16 09:18:07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廿八)


巧遇“八大山人”

王家儒


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却非常有特色,与其它气势宏伟的的大博物馆相比,它具有一种沉稳与古朴的气质。

2.jpg


美国Freer(弗里尔)美术馆


Freer是20世纪初美国㡳特律的商人,素喜艺术,故与大画家惠斯勒一见如故并成为他的“超粉”。他不但收藏了老惠许多作品,甚至把其1876年受利物浦商人之托在伦敦创作的整个“孔雀房”也买下来放到自己的收藏馆里。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看到老惠亲自设计、绘制的金孔雀壁画、图案及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并为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感到骄傲。馆内常年除了收藏并展示老惠的佳作外,也收藏了一批19世纪具有特色的美国艺术家像德温等人的作品。除此以外,它的名声在外还在于其收藏了非常丰富的东方艺术,里面就同时展出不少中国、日本、韩国、中东等国的古代文物及大师级的艺术珍品。为此,Freer博物馆在美国几乎成了东方艺术馆的代名词,像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一样。

3.jpg


八大山人行书作品


该馆这次中国厅里展出的是中国杰出大师八大山人大大小小共50多幅的国画、书法作品。其中大幅花鸟共4幅,里面有两幅分别为吴昌硕及张大千的长长题记,小幅花鸟也十多幅;大幅山水两幅,小幅山水10幅;另有多张条幅、对联、手卷等形式的书法作品共十多幅,可谓品类齐全、品质俱佳。算起来也是一个规模不算小的中型展览。

4.jpg


八大山人草书作品


在大洋彼岸看到老外为自己的老祖宗搞这么大型的学术性展览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与“百感交集”。想想要在国内要怎样变戏法才能看到这么齐全又高品质的作品,记得上次行文我曾经提及专程跑到南昌他的老家纪念馆去朝拜却被喷绘的画作给呛住了吗?

5.jpg


八大山人大幅花鸟作品,里面有吴昌硕题跋。


八大自近代以来在文人艺术圈里的享誉应该是最高的,是大师中的大师,几乎成了中国画的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道德中,崇拜权威是天经地义,崇尚古风也是艺术家立足江湖的法宝,不像西方人承认归承认,挑战归挑战,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成了他们一种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象征。

6.jpg


八大山人大幅花鸟作品,上面有张大千的题跋。


在中国,凡是从事中国画的艺术家几乎个个都要借其来说事,就算不从事中国画者也要插上一把以显示自己的学术水平,不管是真懂还是假懂。总之在文人圈里你只要一出口就高谈其作品或称师法八大,别人就会刮眼相看,反之,一脸鄙视与愤怒。这几乎成了一种社交形式与惯用词汇而不是学术碰撞。记得多年前,在参加某一画家的国画个展后大伙在某酒店用餐,在座的不少是有身份与地位的“艺术家”,边吃边随意交谈过程中,有一位有身份与地位的仁兄一时兴起、直言不讳地说到八大,大体意思是:“你们老说八大有多好多好,依我看,他的那些花鸟作品不过如此而已,并不见得有多好,只不过他是名气大了而已。”此言一出,当场许多大腕大惊失色,迫不及待地摆手言此话说不得、说不得。他们要不是碍于此君当时在画坛的身份与地位,估计会拍案而起、群起而攻之了。

7.jpg


八大山人册页小品《荷花》



八大的东西好不好,当然从精神境界、传统艺术角度及其对笔墨图式的突破与贡献去看应是卓越的,但研究艺术的角度应是多维的,如从社会学视角、风俗学的角度与人性、历史的向度切入去看,也许敦煌壁画、清明上河图、韩载熙夜宴图等作品更富有广泛性、代表性与深刻意义。其实某君口出此言也不必大惊小怪,艺术各有所爱,就平心气和地让其说出不好的理由也无妨,从另一角度去了解人们对艺术多维的看法也未尝不可,你的喜爱与标准并不代表别人的喜爱与标准。你看西方人就有这种胸怀与勇气,一方面博物馆里将大师的作品作为镇馆之宝而骄傲,另一方面,达利可以在蒙娜丽莎的嘴唇上添加两道胡子去调侃。

8.jpg


八大山人册页小品巜松》


到底老外是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与欣赏八大的作品不得而知,因为我国学术界好像就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与老外交流、切磋。其实西方学者中不乏中国文化通,像高居翰、苏立文就写了不少具有深度的中国书画专著,他们从西方文化艺术价值观及审美角度去解读中国艺术,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像一些西方大学中的东方艺术研究所、大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研究部的华人学者如方闻、王季迁等高人也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写了不少真知灼见的专论。有一次偶读一份中外学者在圆桌上共同探讨中国艺术的会议资料,发现中国的学者很容易激动,估计是民族情感较深,一旦老外学者有质疑之处就义愤填膺地反驳其不懂中国文化。记得该资料中高居翰的发言里有理有据地提及明代的不少国画家受西方傳教士带来的铜版画印刷品影响,分别尝试采用其中一些明暗构图法去改变中国画一些传统程式,其中特别以龚贤作为个案,还当场用两者的画面作比较来说明。当场的中国学者一听到此就坐不住了,发言中带谴责的口吻说老高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渊源历史与艺术而张冠李戴,老高听后当时也不急于反驳,而是坚持说在学术上应尊重各自的不同见解。其实搞理论的人需要理性的探索精神,而不应过多地以个人或从民族情感角度出发去做判断,老高就体现出这种学者风度。联想前不久在上海出版发行西方学者苏立文的专集,其中好事者挑出文中提及徐悲鸿的油画仅仅及格一事更是引起国人的不满。艺术的标准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多维,碰到中国文化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引起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9.jpg


八大山人册页小品《似睡非睡的鸟》


我一直很好奇西方人是否真的理解与喜欢中国水墨画,因为除了工具材料的区别外,彼此对绘画的理解观念也迥异,特别是中国文人画将丰富的色彩关系变为“墨分五色”的传统程式与西方人将色彩视为非常重要的艺术元素是最明显的分水岭。那天观展时恰好碰到Freer博物馆的领导层成员及专家也在场观看评价,看到我在非常专注的观赏就客气地问我是否熟悉这位画家,当听到我说这是中国非常优秀与伟大的画家之时他们都很高兴并表示赞同。我们随着还用一致的观点谈到八大的魅力主要在于他那异常精练、简约大气的笔墨形式语言。看到他们时不时对画中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分析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还是懂行的。我试探着向一位董事表示我的看法:小幅山水的笔墨趣味比大幅的更精彩与神气合一。没想到他的观点与我非常一致,更没想到的是他们逛了一会又回头找我咨询及商量关于今后中国艺术作品的说明卡上面是否用中英文对照会更好,“好主意”!我未加思索便回答并感谢他们能够关心到这些小细节。

10.jpg


八大山人册页小品巜蝉》


八大这批作品中大部分是一位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华裔王教授捐赠的,估计其家族先辈就喜欢收藏,故才有此眼力收到这批精品。花鸟作品中除了吴昌硕、张大千题跋的那两幅大画外,我更欣赏其册页中的小品,那种凝练、蓄势的笔力沉沙折戈,浑圆雄厚却又意气飞扬;那浓淡枯润的墨色欲行又止,似静又动,没半点铺扬却满纸氤氲;笔墨之简至微疪即露。这种简约而又鮮明的黑白对比使作品有一种精神的厚度。是的,八大一生山水作品本就不多,能扛鼎的自然也不多,这次两幅略施花青浅绛的大山水的确乃其精品,比起我过去所看到的其它山水作品更整体、郁勃、遒劲及鲜活,其坡石与远山的用笔颇有董源与倪瓒的笔意与黃公望的朴茂,而不是某些阶段的一味荒疏与散淡。但我还是更钟情于他其中八幅那大不过盈尺的水墨小品,山岩树舍那苍润、松灵的皴笔力拨千钧,那时浓时淡的墨色似乎还看到水份在漫浸,仿佛时光回到他收锋时那瞬间的光华。也许是小品不需要过多的谋略,它更像是艺术家晨起或风清月朗时受某种莫名情绪的触动下突然挥笔而就,无牵无挂、无为而为、无法即法,意随天成。

11.jpg


八大山人《山水小品》


除了图画作品外,其不少大条幅书法也颇精彩,八大的书法用笔犹如他的国画,锋藏而不露、笔拙而刚健,圆而有骨,淡而有质,全篇散散淡淡一气呵成,仿佛滤去“人间烟火”一样清明隽永。

12.jpg


八大山人《山水小品》



依我看,老外在这么多文人画中钟情于八大一方面是异质的文化有一种“陌生的魅力”,其简约醒神的笔墨语言有一种极为纯粹的绘画性,另一方面八大的构图大开大合与西方结构主义的形式语言不谋而合,加上其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与西方近代绘画的理念也“同质异构"。当然他们还可能敬佩其突破传统的革新精神。至于是否能从中品出“笔精墨妙”的神韵那就不好说了。

13.jpg


八大山人《山水小品》


中国画笔墨精粹乃由二千多年来历代大师的经验累积而成,博大精深,其中的微妙之处唯有多读书、见识广、勤动笔、悟性高并有高人指点者方能得其三昩。实际上许多人口口声声说什么笔墨都是“借其说事”,老拿那些名人名言及泛滥成灾的套话来装点门面,许多场合不是胆大、声高、能说会道者通吃吗?至于那些只动口不动笔者的高论更是指鹿为马、走走江湖而已,不必为怪。
回到原点,老外尽管可能对中国文化仅“一知半解”,但他们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对各种不同文化执着的探索精神的确值得点赞。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家、理论家也回到这个原点,那么艺术的春天就不远了。

14.jpg


八大山人《山水小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