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34|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廿四)——浓妆淡枺总相宜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11 14:51:41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廿四)

浓妆淡枺总相宜

王家儒


西方油画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练无数艺术家的创造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技法。由于历史原因,国人所了解到的各国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品毕竟有限,至于原作那更是凤毛麟角。建国后国内院校一律采用苏式体系,加上当时的文化输入也是以老大哥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革命文艺理论”标杆去过滤过的“产品”,数量相当有限,故而学艺者对西方诸多的不同品味的艺术家及丰富多彩的油画表现技法知之甚少。


2.jpg

古埃及三千多年前的蜡油画,效果有点类似咱们今天的直接画法。

3.jpg

文艺复兴初期波提切利的蛋彩油画当然是要采用薄画法


俄罗斯的油画源于意大利与法国,经几代人的努力与创造,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文化使命相适应的“俄式油画”,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俄式油画特别是前苏联时代,形成了内容上重视主题与文学性,艺术语言上以方笔“厚塑”为主的“苏式体系”,笔法色层厚实沉着、大刀阔斧、痛快粗放,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从我们拿起画笔学画到走进大学读书,老师们所传授的都是这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厚涂法是传统油画中一种常见的画法,易于体现油画的肌理厚度,加上油画可塑性强、易于复盖,对于素描造型不很棒的人特别受用,易改易堆,那么画不好也不要紧,大胆往上厚厚一盖,反正厚置的肌理既能体现“油画厚重感”又能掩饰造型、结构、色彩的不到位。加上一些喜厚堆法的名家推波助澜,久而久之“厚”就成了油画的代名词。“厚”才有份量力度、“厚”才叫“油画”似乎已“约定俗成”,如碰到不达标者往往戏称不像“油画”。


4.jpg

伦勃朗画风是典型的亮部厚暗部薄技法

5.jpg

委拉兹贵支的作品表面看去很厚重,实际上画得一点也不厚。


除了厚画法外,似乎没有哪一种声音表明还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与做画方式。伴随这种画风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作画习惯,像赃、乱、不刮调色板、不洗笔不但流行成风还光明正大成了“艺术家”与“大气”的托词。记得早年有一画友用庄严的口气提及某一油画家作画时仅用一支既不洗也不擦的笔并全部均用脏颜料去完成作品时,那样崇拜之情让我们既羡慕又困惑。多少初入道者就被这种形形色色的小说式传奇故事洗脑,学艺多年后习惯成自然也就对不同的技法产生偏见与排斥的迹象。


6.jpg

莫奈画法厚薄总相宜

7.jpg

梵高手法是典型的厚画法风格


其实综观几百年的油画历史,真正厚堆法者那是近代的事了,文艺复兴早期的油画是从蛋彩画演变过来的,所以大多均采用层层薄罩技法,最早以不透明的稠厚法画亮部技法应是威尼斯画派提香等人开创,后经鲁本斯、哥雅、委拉兹贵支等大师的创造性发展基本形成暗部薄透亮部厚实,肥盖瘦的语言法则。这种欧洲传统画法除了亮部均有一些相对厚笔触外,整体上都不算太厚,直到现实主义画风的米勒、柯罗、库尔贝也是如此,欧洲传统画法中某些高光喜欢厚塑者中最突出的应是伦勃朗,但其也仅是高光部分厚塑一些肌理物质再加以透明色罩染而已,其它地方仍画得薄且通透。印象派画家中除了毕沙罗、塞尚早期用画刀堆塑的作品显得厚实一点,莫奈某些作品因多层叠迭显得好像厚一些,其他画家基本都画得较薄。这拨人中可能仅梵高特殊一些,其有些作品的确堆得较厚。但真正意义上的厚油画应是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与表现主义,厚可达几公分,有些甚至直接将颜料挤上去,那已经是一种与传统技法分道扬镳的作派,不在我们所说的传统油画意义范畴。


8.jpg

塞尚中后期的作品都画得很薄

9.jpg

塞尚早期喜欢用画刀厚砌法


其实,画面颜料的“厚”除了体现材料本身的物质现象外,与画面艺术效果的“厚”没有多少本质上的联系。厚可以是一种表现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个人风格,但并非厚才算油画,这是常识,可很多长期缺乏理性思维只凭经验推断的人稀里糊涂就是不明白此理。在西方油画大师中,有几个是用很薄的画面肌理达到非常厚实的艺术效果,像劳特累克许多作品喜用松节油将颜料释稀后再画,惠斯勒那批夜色作品更是用很稀薄的灰色在深底上薄薄地挥洒;哈尔斯就善于用薄而流畅的颜料快速地留住形象;包纳尔的画面的极大部分还透着清晰的布纹;马蒂斯的作品非常喜欢在相当薄透的颜色中勾勒流畅的线条;塞尚后期的不少作品也是以薄出名的;透纳就更不用说了,薄已成为他一种风格与语言;就连以厚实、粗犷野性出名的高更如果不看原作简直不会相信其画得这样薄。


10.jpg

劳特累克画法如此之薄可画画却很厚实

11.jpg

韦斯勒的夜色油画仅仅抹上一层薄而透明的色层


油画做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之所以有种种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姿的表现技法而不是单一的简单程式套路。作为一个有思想与个性的油画家,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气质、爱好、兴趣、特点、审美习惯去选择不同的技法表现方式,而不应该跟风追潮,更不能以已之好强加别人头上及自我认定唯一标准招摇过市。


12.jpg

博纳尔的画不看原作是想不到画得如此之薄

13.jpg

夏加尔也是薄派高手


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有机会及耐心去浏览西方大师丰富多样的经典原作就不会有此井蛙之见。

14.jpg


卢奥可是一层层去沉积而形成厚实的画面肌理


15.jpg

马蒂斯的东方情调通过薄而流𣈱的色彩线条去体现

16.jpg

现当代艺术才是真正厚堆

17.jpg

看到这么厚塑的玩法,不知道你心痛颜料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