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廿二)
美玉微瑕——大师的“工作室”作品 王家儒
西方艺术大师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有设工作室做画的习惯(过去常称作坊),其一方面可培养一批学徒弟子,另一方面还通过这些徒弟的协助去完成许多订单。最早从资料中了解到的是鲁本斯,因其当时名气很大,订件又多又大并且有不少场面人物众多,以已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些徒弟们初入工作室一边帮忙做杂活,诸如磨制颜料、画布打底、过稿等基础琐碎的工作,一边跟师傅学招数。久而久之,里面一些勤奋聪明并有一定天份的好学者渐成为画作的骨干力量与枪手。甚至有些技巧不亚于师傅。据说有不少签鲁本斯之名的大作基本上是他出构思与构图,大多由高手徒弟去完成,他最后润色而已。当然那时的大师相当认真负责,决非见钱眼开而草草从事,因为作品的质量是其生存的生命线。有时在博物馆里看到其一些尺寸不大的油画小稿,估计是先将构图、人物造型、色彩基本敲定后好交给徒弟开工。这些虽乃草稿,但画得相当精彩与生动,有许多部分甚至比完成的大稿还要鲜活与灵气。像伦勃朗工作室的规模也不小,其工作室的作品分布在国外许多大博物馆里。然而像哥雅、格利柯工作室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天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看到两幅外观上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只不过一大一小,开始窃认为是一草稿一正稿,或者一前一后的深度探索,因为这种方式在西方大师里非常普遍。
格利柯工作室作品
格利柯作品
两幅作品的距离仅一画之隔故容易进行比较研究,两者造型、色彩、笔法等极为接近,但细辨之下发现尺幅小者有些细节过精之嫌,特别是骑马者的盔冑,缺大幅所具有的凝厚与气度;色彩略淡且轻,特别是左边站立的人物远没大幅者之沉稳老辣;白马的头部及四肢的用笔及边缘虚实的线条远没大的精到与干净;远处的山坡村庄恐怕是破绽最大了,有点草率与随意,估计是认为那一块又远又小的地方既不重要又极隐蔽故可“随意为之”。两幅画之间水准的差异本属正常,因为创作者的状态往往制约着水平的发挥。大师的作品有好差之别不足为奇,但既为探索,为何构图、人物动态比例、位置、景物外形均原班不动的举措确让我困惑,迟疑之下奏前细看两幅作品是否同一时间创造,一看才发现小幅者乃工作室之作品,时间亦四、五年之后。为何要复制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是否因客户需要而让徒弟代劳?
伦勃朗工作室作品
伦勃朗工作室作品
伦勃朗工作室作品
至于大师在其工作室里出炉的作品里面“亲为”多少估计因画而异,难于定论。但不管怎样,这类作品的质量还是非常高的,从整体的气氛、构图、色调、明暗处理、人物造型、虚实关系、空间质感乃至笔触肌理的运用等方面都声正腔圆。也就是说如果没专门注明,估计许多行内人也看不出。像该博物馆里有几幅哥雅、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工作室的作品整体看去几可乱真。要说真正有破绽的地方乃是一些细节的微妙处理,就是说大师善于“四两拨千金”,关键部位往往“一笔到位”,简洁、干净利落,活色生香,而其工作室的作品虽然好像大效果也出来了,但笔法欲简却不达,反复杂冗,缺乏大师那“神来之笔”的美感与魅力,所以你只要耐心的从手指、脚丫的关节、耳朵、脸部皮肤与头发接触点、胡须等似乎不是最关键及显著的地方准能看到功力不逮的迟疑与粗率,色彩寡与堵的暇疵。
哈尔斯工作室作品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唯一“大师”则是可遇不可求,他们与其他艺术家相比除了富有创造力外,个个都有常人无法达到的精绝之处。如果我们仅从风格史上去了解大师在创造新图式、新观念、技法等宏观方面的成就而缺乏从微观的角度去剖析其精湛的技法组成部分,那么是难于全面解读大师的魅力所在。
提香工作室作品
提香作品
有时候,“细节”不仅决定胜负,还改变“命运”。
伦勃朗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