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68|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廿一):浪漫的色彩诗人——莫奈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8 08:43:14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廿一)


浪漫的色彩诗人——莫奈

王家儒


莫奈就像一个性急淘气的孩子,每次拿起画笔就迫不及待、激情四射地在画布上高转速挥舞,深怕千变万化的色彩瞬息从手中溜走。看他的画,那怕是内向的人也会随着其那漫天飞舞、璀璨绚丽的色束所悸动。

2.jpg


莫奈的另一幅日出作品



记得读大学时是莫奈的铁杆粉丝,决不放过其每幅作品的印刷品及相关介绍文章,外出写生时也是肆无忌惮地对其采用“拿来主义”。因而有几篇回忆介绍莫奈做画情形的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其中有一文中提到莫奈不用黑色、爱用圆形笔、运笔如飞并常用环形笔触,喜欢将颜料直接在画布上调合等等的做画方式让我兴奋不已,尤其是圆环形笔触及布上调色过去闻所未闻,故凭青春的激情曾悄悄地试了一把。这种幼稚的冲动竟然还被一香港画商认定为正宗“印象派”,还想与我商业合作。

3.jpg


莫奈的作品《禾草堆》



待到真正看到莫奈几幅并不算一流的原作时已是公元1985年,那时心中的粉丝已经很多,因而当时触动并不很大。后来大约是2005年左右(记不很清楚)在北京看了一个莫奈专题展,其中有教堂、睡莲等一些优秀的作品,方真正领教到莫奈的厉害,记得那幅沐浴在阳光中的“教堂”,看着看着似乎从画布中发出光来,让我目瞪口呆,深感塞尚那句话:“天啊,莫奈是怎样一双眼睛!”决非戏言。

4.jpg


莫奈的作品《里昂教堂》


08年在法国及欧洲时可谓是将莫奈的作品饱餐一顿,发现莫奈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不论是粗纹、细纹布,还是吸油、不吸油的底子都能“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绘制手段让其服服贴贴。还有,不论什么景物,诸如繁复或简单、特写或全景、顺光或逆光、晨曦或黄昏、清晰或朦胧、飞动或静止、绚丽或单调、具体或似是而非的全都难不倒他,照样笔底生辉。估计他除了非常敏感观察力外,眼睛也许与我们构成不一样,方能在看不到色彩的地方能分辨出这么多色彩,而且神奇得很,看过他的作品后竟然发现身边不起眼的地方也变得多彩多姿起来。的确是莫奈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色彩。

5.jpg


莫奈的作品《睡莲》


这次在美国有的是时间,慢慢看了不少莫奈的精品,深感其色彩的辨识及使用能力的确空前绝后。将其与其他几个手法比较接近的印象派大师比较,发现他们在观念及色彩的理解及运用上是一致的,但莫奈在用笔与用色上又有自己的“独门暗器”。论画面厚实,他有些作品既像毕沙罗一样层层迭加、干涩朴厚,但色层与色层间净纯透气;论用笔,他既有雷诺阿潇洒的色束交叉并置,西斯莱、莫里索的灵动轻松,又比他们更加狂野,在笔的方向、节奏、长短、旋动性等方面的运用更多样与丰富,而且快、辣、猛;论用色,他不像毕沙罗、莫里索、西斯莱等将颜料基本上调和得有模有样才涂上去,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感觉泼上去,然后用很少调和的颜料直接在画布中挥洒与调整,一会冷一会暖,一会深一会浅,五颜七彩不断地交替、复迭,虚虚实实、冷冷暖暖,全是色与光在颤动。似乎他几乎都不用看调色板,笔稍一碰到颜料就急着往布上摆,如果说毕沙罗像写魏碑一样步步为营,雷诺阿像写行楷一样亦庄亦谐,西斯莱、莫里索像写行草一样意绪飞扬,那么莫奈可像写狂草字一样信马由缰。所以他作品的色彩因少于调和而显得更加明丽炫目,也更能经久不变。

6.jpg


莫奈的作品永远充满着光与色的魅力


愈知其精愈感其难,莫奈的许多高难度的技法是难以效仿的,特别是像《教堂》、《禾草堆》、《睡莲》等经层层冷暖叠迭而寻致色彩斑驳熣灿的效果及色调微妙的变化、光色颤动的奥妙就是反复推敲都难以“知其所以然”,有些偶得之笔估计凭感觉作画的莫奈本身也无法说得清楚。想想如果仅凭印刷品去了解莫奈那恐怕只是隔靴抓痒,甚至是误入歧途,那些动不动就说超越者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与无知。


7.jpg

毕沙罗的作品

8.jpg

西斯莱的作品

9.jpg

雷诺阿的作品

10.jpg

卡沙特的作品

11.jpg

莫里索的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