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04|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廿十):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翘楚——布歇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7 22:51:41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廿十)

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翘楚——布歇

王家儒


那天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专门用时间慢慢看了几幅法国罗可可艺术老大布歇的精彩作品,感触良多。布歇对我们这一代画油画的人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读大学的年代,西方美术史里一提到巴洛克就要数一下鲁本斯,提及罗可可必然是布歇。当时许多艺术评价的论调大多沿袭前苏联的体系,喜从阶级、意识形态观念出发去评价艺术,布歇作品的题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反映贵族各种“无限春光”的生活场面,并没有用批判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及观点去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与没落,故不少文章对其艺术自然喜用“粉脂气”、描绘“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甚至“甜俗”来为其艺术定位。还经常用伦勃朗、委拉兹贵支、夏尔丹、库尔贝这类不同风格、追求的画家做比较以证明其艺术的轻薄。

2.jpg


布歇作品处处都充满着温馨的情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士大夫为奠基的文化结构里建立两种品质不同的文艺定论“雅”与“俗”,凡从文从艺只要一沾上“俗”那就永世难于翻身。在这种文化价值判断里,“忠”与“节”等许多属于道德范畴的标准是与艺术的品相紧密地绑架在一起的,你贪、狠、毒似乎还没达到千夫所指,但一旦摊上了“变节”那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像“画如真人、书如真人”的这种将艺术与人视为一体的界定使任何人只要一触及忠、节等这些道德底线不论你的艺术造诣多高都会打入十八层地狱。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对待皇上与庶民时即有双重标准,那些丧权辱国的统治者不论其行为怎样残暴、践踏人性、罄竹难书,艺术也不怎样,其作品照样成为他们收藏的至宝。不知道那些通晓历史、饱读诗书的文人真正的心理状态是如何的?

3.jpg


布歇作品局部的小白鸽


西方艺术则不同,他们是相对独立去评价“这一个人”的真实艺术水准、价值意义而不会扯进这么多难于定论的道德标准、政治、社会因素成份。像有些艺术家都有极不光彩的一面,甚至如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曾经杀过人而逃离祖国这种行为也丝毫不影响其艺术地位。

4.jpg


布歇又一表现贵族休闲生活的作品


当然,在这种教育与思维模式环境下生长的我们自然也就对这类画家及作品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读。以至于很少去翻他们的作品集及有关文章,更不要说心平气和去分析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价值与地位,反正天底下喜欢的大师画家多得很。这种先天不足的狭隘视野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就变得“封闭与固执”起来,并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去影响周围的人。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内“行画”市场兴风作浪,不少画工根据市场需求,将这类广受大众喜欢的“甜作品”进行最彻底的庸俗化并最大规模的普及化,使得许多不读史、不读画的画家一看到这类既细腻又写实的古典风格的作品就认为是“行画”,让人哭笑皆非。

5.jpg


布歇的作品《扰睡》


记得最初在欧洲博物馆里参观时,看到早期的宗教画及罗可可画风的作品时都匆匆而过,总认为这类画价值不大没必要为此浪费时间。有时在一些素描画册中偶见布歇的一些人物作品时简直都不相信其怎么能画得这么好?

6.jpg


希腊神话题材的作品在布歇的笔下照样充满人间情爱


诚如一流行歌曲所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013年美国之行我才意外地发现其几个大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批15世纪末16世纪初荷兰艺术家相当精彩的小尺幅肖像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骄傲与偏见”,后又陆续发现许多过去在画册中不屑一顾的古典静物、风景、人物画竟蕴含着如此的高贵与优美,始知道天地之大及自己的渺小。回国后老老实实地恶补了一段时间美术史以及修正了过去被忽略及误导的东西。

7.jpg


布歇特别善于表现小天使的天真可爱


这次美国之旅因时间较充裕,我便在博物馆里按美术史的线索分段去赏析各个时期的作品,一方面梳理一下西方绘画艺术史各种风格流派变化的成因;一方面找出不同时期、地域绘画艺术的特点;一方面找出每位大师作品技法方面的支撑点及相通点、差异性。同时也比较大师与非大师的关键点,每一位艺术家精品及一般作品的差异性。

8.jpg


神话故事在布歇的演绎下变成人世间的母女图


在观赏布歇作品时发现其具有一手相当精湛的绘画技巧,无论是画面的构图、空间、色彩关系或者人物、风景、动物的造型能力、质感都无可挑剔。尤其是描绘贵族阶层的生活习俗、场景体察入微,将其高贵、优雅、悠闲、慵懒甚至百无聊赖的各种复杂心态表露无遗。是的,他的作品情调甜美,人物娇艳,服饰华丽,色彩鲜活,笔法柔软圆润,所选取的地点要不花园、喷泉,要不草地、树林、溪流等谈情说爱、风花雪月之情景,有点像红楼梦中那些公子小姐在大观园里感兴四时、吟诗做赋一样,怎能不叫一个“美”字?显然,要真实贴切地表现这些场景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技法、手段与能力,总不能用伦勃朗式的手段去张冠李戴,要知道整个法国当时的王公贵族都有很好的教养与极高的艺术鉴赏力,眼光极为有挑剔。布歇在那个时代被奉为画坛老大可见其是有本事与能耐的,这种画风须与其整个时代流行的罗可可式的美学趣味相吻合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时代的深刻。巴洛克造就了鲁本斯,同样罗可可造就了布歇。艺术口味是自由的,你可以喜欢崇高也可以不喜欢柔美,就像对喜剧与悲剧的选择,但不能以已之好去否定一个时代的美学标杆与趣味。这是美学常识。西方艺术学者就有此眼光与理性,因而罗可可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上有无可更代的重要性,故每个艺术博物馆里都必然有一定份量的罗克克艺术,布歇成为他们重点推介的艺术家也就不足为奇了。要是像那些革命理论家所认为那样,光踢出博物馆还不够,还要加以批评方能正本清源。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一句“偏见离真理比无知还要远”的名言。

9.jpg


布歇的作品色调始终都是温柔与甜美


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布歇的作品,就会发现其敏感的观察力、洞察力及丰富的表现力,其笔法细而不腻,艳而不俗、轻而不浮、精而不琐,尤其在描绘人物衣饰、动物、树木花草极为精粹,用笔柔而不滑、简而不空,严而不匠,实而不僵,不同物体、不同质感均采用不同的手法,绝无概念之敷𧗠,做到步步到位、丝丝入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有贵族的优雅“气质”又有人见人喜的“通俗性”。通俗与庸俗虽一字之差,境界与趣味却截然不同。

10.jpg


又是一幅人间诗画,似乎在他眼里永远都没有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