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十七)
怪诞不经的格利柯
王家儒
在西方近代绘画史中,恐怕没有哪一个画家像西班牙的格利柯一样“胆大妄为”,将庄严神圣的圣经绘画中用如此夸张、奇葩的手法公众于世。不论在哪个大博物馆里,他的作品是绝对不用任何标签就能结实的告诉你——“我在这!”像个著名商标一样一目了然。
格利柯的作品
不知道西班牙是否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反正堂吉诃德那种“雷人”的作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还有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一个比一个更加“荒诞无稽”,也最富有惊世骇俗的创造力。
格利柯的风景作品
生于希腊,36岁才定居西班牙的格利柯是在这块神秘国度里薰陶出来并举世皆惊的艺术样榜。在16世纪的欧洲画坛里,大家都在深褐色的调子中创造写实的神话,让人们在高度逼真的人物刻划中真实地感受神的恩典。唯独他以西班牙式的神秘与豪爽的情绪燃烧出蓝白色的火焰。那是一个大家热衷于较劲人体的结构比例、色彩、透视、明暗等关系并再现精确真实的年代,不知他何以有此超前的勇气将圣殿的人物无比地拉长再拉长。
格利柯的悲剧性作品
也许是某一天不小心打翻了调色板,他便干脆将只留在上面的蓝红黄进行到底,青冷的蓝色旋律伴随着故事的情节以戏剧化的方式扭曲地盘升,在蓝白交织的基调中又插入冷红及赭黄及幽黑,大起大落、大明大暗,给画面增添了几分隐晦与神秘,与同时代的画家那金碧辉煌、紫气东来的画面效果形成巨大的反差。除了人物造型修长怪异外,他背景中的天空、山岗、森林、田野、树庄、城邦也出奇的阴郁、诡异与寂寥,仿佛是创世纪初的那一刻万物还没苏醒过来。每次在博物馆中看到他的作品,似乎心中都郁结着许多不可知幻觉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来。
格利柯的作品
据说他总在昏暗的光线中作画,是否这种种习惯让他的色彩变得如此幽冥而单纯,或者说他脑海中经常浮现的幻觉使他要在如此昏暗的光线中才能寻觅到那种回响?四百多年前的事估计谁也说不清楚。
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有一种神秘的魔力与当代性,其谜一样的奇诡气场、肆意妄为的艺术形式及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往往让你难于相信这是400多年前的作品。
格利柯的宗教题材作品
虽然说在那时代里他也是个大画家,但其独立卓行的审美方式及怪异的艺术风格并没被多少世人所赏识,沉寂了几个世纪后,直到19世纪后半叶一场空前的观念革命所引发的现代艺术风暴席卷欧洲,人们在重新审视、反思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他的伟大、卓越与价值,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使他迅速成为大家心眼中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大师,其作品被新潮的艺术家视为“新宠”并广为研究与解读。
格利柯大型宗教题材作品
是的,从他的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许多现代艺术的形式元素,不论是那隐晦的立意与象征,吊诡的气氛,还是夸张错位的造型、奇崛的构图、神秘莫测的色彩或画面的构成方式都具有现代艺术的形式要素。从这点上来说,艺术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有时是互为转化的,某种潜在的基因在独具慧眼的艺术家眼里往往是一场革命的导火线,就像后印象派大师梵高与高更从古老的浮世绘艺术元素中得到启发而独创出惊世骇俗的艺术样式加速了艺术现代化的进程;毕加索、勃拉克则从非洲原始木雕艺术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获得灵感从而爆出震惊画坛的立体派。当然这一切都处决于你有没有这种智慧的眼光及勇气。
格利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