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50|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十五)——伦勃朗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1-7 22:41:34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十五)


伦勃朗的再认识

王家儒



画坛巨匠伦勃朗一直都是画家嘴里、美术史册、艺术评论的热门话题,其作品已成为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学画至今近50年间,无数老师、同学、道友常常几乎一谈到这位大师,总深怕你不识庐山真面目,非得郑重其事对其伟大的艺术宏述一番,久而久之发现所有的评价措词似乎都是“统一版本”。我的外语能力不行,不知道外国是从哪些角度做何种评价,反正国内的评论文章基本上大同小异。在大学执教二十多年,也看到不少学生毕业论文也写伦勃朗,有些甚至连一些代表作的印刷品也没看过也敢写,似乎写名气大的反而“战无不胜”是硬道理,因为他们全部都巧妙的套用了名家的论述。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年复一年,一群群没见过伦勃朗原作的人都喜欢以其作为“谈资”,以免别人误解自己“不懂艺术”。

2.jpg


伦勃朗22岁时的作品,够牛吧。


当然,相信这些人都看过其许多画册,听过不少权威人士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密,甚至凭此做过不少临摹研究,对其至少也是“知其然”吧。问题是中国的油画先驱及院校美术教学体系里好像没有沿习这一路数的,特别是建国后全部采用苏式的直接画法,故而也只能是用“此之法去解彼之谜”了。有点类似大家都是看着大象的图片去谈论大象如何如何厉害一样。

3.jpg


伦勃朗24岁左右的作品,太厉害了吧,叫我们怎么办?


说实在的,每一个有点知识修养的人看到伦勃朗《戴金盔的人》及一些晚年的《自画像》,都会不约而同受到内心的震撼。因为其作品所传递出来的生命刻度、人类悲剧意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完全不需任何技术层面的知识作为过渡与铺垫。因而,我们的认识层次也就限于文学性的理论层面。
记得80年代初在重庆西南大学读研之时,四川当时很流行油画底部做“肌理”,见到有些师兄用立德粉与乳胶混凝起来在画布上做“肌理”,然后再在上面晕染透明色,谓之“制作肌理”,想达到伦勃朗式的浑厚与沉雄,最后效果表面看上去似乎还有点像模像样。我也曾学下过把瘾,但一细看非常“水土不服”,因为所有的材料、过程、方法都很“非法”,有点东施效颦。导师刘一层老先生看后微笑不语,过了好一会才转换抹角的说:“好像油画的笔触色彩应该是像鱼鳞一样笔笔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吧?”一边说还一边拿两只手对握并手指相互交叉给我看。老先生属老派式德高望重的高人,沿承法国新古典主义劳伦斯的体系,画风严谨而精致,为人温和慈祥,为事总是以商量的口吻,说话方式喜欢幽默的“声东击西”,从不强制与命令。我也心领神会地笑笑点头。

4.jpg


伦勃朗23一一25岁的作品,看了都不敢画了。


其实西方油画在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非常严谨完整的体系,完善了各种风格流派的油画语言、技法,决非将油画颜料往画布上一挥就叫“油画”,就像中国画,没有一定的笔墨技法,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一挥能叫“国画”?当然,打破画种界限,尝试、创新、实验等做派那是另一种概念,不宜混淆是非。在没有条件真正系统地继承学习西方油画技法及看诸多原作的画家们也只能是以各显神通、悲壮地自行摸索。在一个不知谁的方法才算,正宗的语境中,估计只能是谁权威谁说了算。久而久之,大家对油画艺术语言的理解变得众说纷纭、南辕北辙,继而形成了对技艺忽视的集体心理意识。经常见到许多油画家将作品技法苍白、色彩贫乏诠释为或观念、思想才重要,技巧并不重要;或中国人的油画要区别于西方油画,建立自己的写意油画体系语言等等。这种从文字上很“真理”的表示方式很有市场,因为在谁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道的油画语言标准下那么谁都可能是最正确的。有些聪明的人到西方走了一趟或淘到一些“新潮”的好画册,先入为主的“拿来主义”自然也就在“少见多新”的环境中获奖,接着马太效应般全国风靡起来,变得你如果不这样画就变得很“老套”、观念陈旧。

5.jpg


伦勃朗29岁的作品,已基本形成个人风格。


记得第一次真正看伦勃朗的原作应是2001年底,那次在俄罗斯著名的艾尔米喀什博物馆里看到了伦勃朗不下30幅作品,其中包括颇有名气的《浪子回头》,估计是眼界水平有限、加上时间匆促,当时只是觉得那些人物画性格鲜明,形象刻划得很有思想深度,画面色彩厚重而己,并没有看出太多精彩技法,反而觉得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列维坦、科罗文、弗鲁贝尔等俄罗斯画家的作品技法丰富、洒脱,有不少迷人的出彩之处。

6.jpg


伦勃朗中晚期的作品,看那双手的刻划,精美绝伦。


2008年欧洲艺术之旅时因时间充裕,几乎将其各个博物馆里伦勃朗的作品一网打尽,由于“下马观花”,故在慢慢观赏其后期的代表作时惊奇地发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后面竟有许多精彩绝伦的细节及深奥、复杂的技法语言。正是这些高超的技艺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内涵、情感力度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才能支撑、传递出其作品的内在生命力。怪不得欧美文艺评论常称这类大师为“巨匠”。的确,一幅作品没有这些“匠技”作为支撑,只能是一堆虚白的说教及口号而已。

7.jpg


双手的局部肌理与质感,老辣而沉雄。


2013年美国艺术之旅又在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大型博物馆看到一批伦勃朗的杰作,基于上次的经历,我反复将其作品与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艺术家做比较,发现大师之所以“技高一筹”在于他能够熟练的运用不同的技法特点并将其演绎到极致,把复杂繁琐的物象提练、转化为最精妙的艺术语言,让这些看似简洁的语言符号实质上与精神世界与情感相对当而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而且,他还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釆用不同的技法,给人和而不同的魅力。

8.jpg


伦勃朗晚期的作品,悲壮而深刻。


时隔两年,这次在美国芝加哥、华盛顿、费城、波士顿、纽约等地又再次与伦勃朗作品亲密接触,发现其格局很大,简洁的力量像历史一样沉甸甸。他善于将所有的次要物象退隐到深邃的抽象空间里,让人物的性格深度与精神力量镌刻并凸显在光影强烈反差的五官与手上。聚光下的脸部笔道刚毅硬朗,凸凹不平的色层苍朴沉雄,与松透幽深的背景形成戏剧性的反差。让每一个步入展厅的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最直接、快速的对话。应该说伦勃朗创造性地运用粗砺、浑厚的色层肌理技法与那个时代其他画家遵循踏规的作派拉开了距离,新的技法赋予他新的力量,而这种新技法又与其悲怆的晚年生活、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共鸣。
伦勃朗的作品之所以对内心产生这么大的震撼是因为他所运用的技巧与我们一贯来所习知的油画技法大相径庭,其亮部那沉雄、厚拙、郁勃的笔触肌理经过多层渲染具有一种铿铿闪烁的重金属感,那层层迭盖、罩染所产生的画面效果除了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精神密度外还呈现一种材质本身的抽象美感。在许多关键地方,那些稠性很强的油彩在其遒劲、刚烈的笔力带动下肆意地粘贴在粗砺的底布上,凸显出笔断意连、此起彼伏的生命形态。这就是形式的生命力及魅力所在,也是我们的油画与西方油画本体语言本质上的差距所在。

9.jpg


伦勃朗晚期的作品,深邃而精湛。


的确,在西方油画人物肖像画的领域里,伦勃朗是卓越无比的。记得国外有些文章在谈到其作品之时表明尚有不少技法“高洞”,像其釆用何种油罩染、自我研制配方的颜料以及用蜡或什么物质做凸显的肌理一直有多种解读而难于定论。
也许对于一位从事油画创作者来说,多从具体的技法细节对大师的作品做由此及彼、由外及内、步步深入的探究比从文字概念上玩游戏或“纸上谈兵”、“泛泛而论”有意义与价值得多。

10.jpg


看这老人佩带的链条装饰物,这才叫金碧辉煌的质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