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在海南这片热土上,一直都有着这么一批艺术前辈们几十年如一日在默默探索与耕耘着。他们不求闻达,低调、不喜张扬,穷经皓首、扎根海岛,只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正是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致力于本土人文与自然资源的挖掘,用实践为地域艺术语言的丰富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在海南艺术的苍穹中,他们虽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们的光辉却烘亮整片天空。他们为海南美术史涂上了浓艳的一笔。小编特推出《乡土重奏》系列,让更多的人去感受他们的艺术,倾听他们的灵魂。
杨毅简历: 杨毅,字高长,号南叟,海口人,职业书画家,时过六十,出身于海南文化名人世家——高祖杨敏是贡生;曾祖父杨庆鳣是清代举人,《琼山县志》鑑修;父亲是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海南著名书画家。在如此文化背景的家庭熏陶,从小就受益到中华文化滋养,尤其受父亲杨化人的言传身教,打下扎实的传统功力,并对书法、绘画、篆刻、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日精研。退休后,他在艺术上的拼搏精神不减当年,他认为:现在正值人生第二个黄金期,得之则成,失之则败。作品艺术追求日趋深化和成熟,笔墨丰富、变化、浑厚、华滋、清淡、静穆,突出平淡中出神奇。他自称,是一个边缘化画家,既今又古、既实又意,既清楚又模糊,既形象又抽象,既凝重又清雅。 他现是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海口市拔尖人才,2002年获中国书协颁发的“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五次获省优秀精神产品奖。
砚边絮语之一 杨 毅
【一】淡寂显心象,书画家的笔性是由心性所使。历代高人隐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凡的上乘审美,以奇逸新清,自然平和,幽淡厚实、恬静天趣为艺术归宿。中国文化冠以阴柔文化著称,素以柔克刚、外柔内刚、大愚大巧、大隐大智的特色独树世界文化之林。静之美、静之态、静之长是整个阴柔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融合了道家、儒家、释家的文化精华。 宁静致远,诚实,静下来,可以深思熟虑,坦怀高哲,可以站得高,望得远;静下来,心态平和,喜文恶烈,喜雅恶俗,喜清恶浊,喜幽恶混。搞学问,搞艺术,更需这种心态。实际上热闹有时只是花架子,而静默,并不说明是生命衰落的体征。静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静止,静中说不定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静是财富,许多伟大的发明,总是在静静的实验室中诞生的。 【二】我读过曾国藩家书,有一封是这样评价刘墉书法艺术:“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日雄奇,日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然。若能合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曾公这番语,道破了千百年来艺术之真谛。淡为清,静为雅;淡可致远,静也可致远。淡、静实一味,平淡、平静实一体。从艺术审美上说,假如一个书画家,从其追求平淡的笔墨和平静的韵致中,仍可看出其雄强、奇逸、新清的艺术架势和气质,那才称得上“外柔内刚”高超的艺术境界。八大山人如此,弘一法师也如此。 【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对山水写生与创作始终情有独钟。原因之一,是山水画中洋溢着中国文人的山水文化情结,形成有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特色。原因之二,是中国画的技巧积累或称笔墨表现,基本上集中在山水画上,是中国画的“金山”、“银山”,取之则益,损之则失。原因之三,是海南地域山水画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我生于斯,长于斯,艺途于斯,于情于理,必厮守于此。 山水画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能养清高旷达之气,能求静远澄明之境,返朴归真,独步青山绿水,听潺潺流水,涓涓山泉,顿悟生命之可爱。古之言:“虚能万境入”“空能纳万物”。大自然,就是一个难于丈量的空虚之怀。一个画家,没有空虚之怀,永远进不了“天人合一”之佳境,胸中装不下一丘一壑。心静才有空虚之怀,心静了,画家才能与境对话,才能达到心、境合一的艺术升华。
二O一五年六月
杨毅国画作品欣赏:
春发千岩
白沙村落
春华
春色如歌
春山梦
春声
春雨过后
春澡
东郊依旧绿
对影成三人
古邑夕照
风光此地秀
风烟俱静
过老桥
回家还有几道坡
吉地四季春
家园
郊野
毛感意象
没有讲完的故事
千里殊风雨
梦吧,曼典
浓妆淡抹总相宜
青山作伴醉老翁
青山无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