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33|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十)——苦难之光《卧室》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0-11 11:12:17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十)

苦难之光《卧室》


王家儒



1889年,饱受生活磨难的凡高在法国的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明媚的阳光抚慰下画了这幅充满光明与温情的旷世名作《卧室》。

一百二十六年后,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褐灰色的墙上,它依然像一百多年前那样绽放出清纯与宁静之光,吸引着一批批不同国度、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人们。尽管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凡高作为后印象派大师用新的审美观念与绘画语言终结传统绘画的伟大意义,也不一定了解痛苦的人生际遇给其心灵带来刻骨铭心的绝望。但这一切并不影响他们从作品里吮吸到生命的温情与安详。

有意思的是,这幅以黄色主旋律所輻射出来的平和温馨是其在极为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的。简陋的单人床、陈旧的小桌子、两把草垫木椅子、古老的窗户、空荡无余的木地板成了他心灵的代言去诠释对生命存在的理解。他似乎是用线条、色彩去编织自己所向往但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诚如他在书信中所言“看到这幅画最终应该让大脑或者说想象力得到休息”。显然我们也无法揣测他所期待的是哪一种“休息”,因为凡高在用生命的激情来演绎这幅作品时应该没想到这是其生命中最后的一抹余晖。

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阳光普照的法国南部,他用七八十幅作品谱写了其艺术生命的辉煌,其中包括载入西方艺术史册的不朽之作《向日葵》、《夜晚的咖啡馆》、《星空》。掛在其旁边的是他的另一幅充满着困惑与苦难的自画像,但人们似乎并不受此影响,照样在这幅作品面前呼吸到阳光、生命的喜悦。这到底是人们更容易忘记苦难,还是艺术就有此力量与魅力?


2.jpg


梵高静物作品

3.jpg


梵高人物作品


在这么狭窄的空间里竟然画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美境界,是否那样的空间才能寄托他的灵魂与思想?这在中西美术史中也是绝无仅有!为此我想到了身边不少画家整天怨天尤人、叫苦不迭,把出不了作品归结为生存环境太艰辛。他们可否想到连面包与朋友都很少的凡高在这窘境中却创作出一幅幅惊人的杰作?

《卧室》是凡高作品中我的最爱,它不像《麦田里的乌鸦》那样压抑、悲壮,《星空》那样激昂澎湃与神秘,《向日葵》那样孤独的燃烧与呐喊,《夜咖啡馆》的诡密与凄凉,也不像其系列自画像那样深沉与悲情,它单纯而直接。在表现手法上,该作品也一改平日喜用的痛苦地旋转与扭曲的笔触,用一道道平缓舒坦、通体净亮的色彩,仿佛天真纯情的小孩一样向你喃喃细语。在这里,他释放了平日的猜疑与敌视,生动地展现出其狂躁、粗野、敏感性格的另一面一一温柔、细腻与可爱。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如此美好忬情的作品当初竟被批评家拒之门外及广大受众所不容。过了一百年后它竟然变为全世界炙手可热、众望所归的“大众情人”。难道人类的潜意识中都有赎罪的情结?未知当初郁郁而逝的凡高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感到这世界的炎凉?

今天,我们还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吗?


4.jpg


梵高作品《卧室》

5.jpg


《卧室》作品局部

6.jpg


《卧室》作品局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