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31|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七)——诗意的黄昏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0-7 10:10:01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七)


诗意的黄昏


王家儒



淡淡的暖桔色调装饰了一条小巷的黄昏,为即将来临的夜晚预存了一丝暖意。


古老冷清的街区,端坐门口低头思索的少女,零散的二三行人,不太宽敝的街道静静地往远方延伸,两边留下一柵栅简单的门窗,路的尽头是隐约可见的山岗,一切都显得那么简朴、平和、随意。这是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某一小镇的写照。


静静地掛在某一古玩店墙上的这幅小尺寸水彩画以其特有的视角无言地引领我们从这条小巷轻轻地走过,时光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上世纪那段既陌生又熟悉且带点诗意的时光。该店的管理人员说此作品是某个美国人放此寄售的,他们除了确认其乃意大利1940年的水彩作品外,别的一无所知。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艺术家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去?在那个时代有点名气吗?这个小镇是其故土或者曾经客居于此?为何能如此深情地记录下这写意的黄昏?难道与端坐在门前的少女有一段难于忘怀的故事?正因为知道所有的追问均毫无结果故盖发引起更多的好奇联想。40年代属于二战期间,意大利的莫索里尼将整个意大利人民拖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何这个小镇如此“无动于衷”?莫非其是艺术家“心中之镇”而非“眼中之镇”?


颇有意思的是该作品并没釆用惯常的写实主义手法而运用具有后印象主义手法的表现风格,强调画面的形式构成及主观的情感元素。简洁概括的平面色块,带有暗示性的疏离线条,情绪化的色调渲染,处处隐见塞尚的结构、高更的象征、凡高的激情、莫迪里安尼的简约及郁得里罗的空寂,不难看出作者深受当时法国具有革命性意义新美学思潮的影响并基本上巳形成具有个性意义的画风。


该作品的色调具有开阔的音乐性,朴素的暖洁色旋律舒缓地展开并很节制地引入灰紫的佳境,那种宁静的谐和让我们不自觉地沉浸在那既遥远又充满诗意的岁月。虽然其道行修为并不足于在西方美术史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但其深情的意韵及完美的艺术形式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的,整个20世纪初是西方画坛大师辈出、高手如云的时代,画得再好仍被埋没也不足为奇。一幅好的作品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知音所赏识而被珍藏也就实现了其艺术价值及艺术家的初衷,商业炒作得再高而最终置之冷宫估计此非艺术家生前的愿意。你看,能幸运地置于世界大博物馆中那些作品不是因为年复一年不断吸取观者的能量而益放异彩吗?


2.jpg


令人勾起无限回忆与遐想的水彩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