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南美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68|回复: 0

【重温旧梦 】王家儒:美国艺术之旅(四)——关于一尊雕塑的联想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5-10-6 09:38:34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小编:王家儒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画家、文艺评论家。他曾在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美国三个月,游走在美国各地,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里,面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及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杰作,他都用心体验和感悟。诚如他所言:在每天的晨、晚,甚至车途中都分秒必争地记下这些杂乱无章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憾”。回国后,根据这些所谓“杂乱无章”的图文,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知行艺术交流中心、德国古桥出版社共同努力下,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对话》美文游记。此书甫一交付印梓,即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凡响,受到各界的好评与肯定。

时隔两年,王教授又踏上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开启了他新一轮美的历程。我们有幸编排他的这些图文,在第一时间跟随他的脚步,再来一次刻骨铭心的灵魂对话,再做一趟诗意盎然的精神河床的穿越,再来一回审美情感不期而至的邂逅吧。


1.jpg



王家儒  男  海南省海口市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国艺术之旅(四)


关于一尊雕塑的联想


王家儒


因为弗吉尼亚美术馆上午10点才开门,早到的我刚好利用此时间绕着该馆走一圈以便欣赏一下其周围的园林景观设计。果然是著名的美术馆,四周视野开阔,围绕着该馆后庭是一长形的水池,翠绿的水面点缀着一组组疏密不一的白色睡莲,中间地带兀立着一排由高低不一、尖顶光洁、颜色红艳的玻璃柱杆形态的现代雕塑(题目一一芦苇),在整个蓝绿的空间中具有高强度的视觉冲击力。再往后是一平坦开阔的草坪,整洁的小径左右纵横地穿插其中,里面置放四个当代雕塑作品,法国大师马约尔的是一尊侧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裸女作品,毕竟是大师,一伸一屈的双腿,一张一弛的双手的巧妙处理使其静态的物质材料顿时变得富有张力、元气淋漓,与罗丹的“青铜时代”的崛起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远处是雕塑大师摩尔的招牌式抽象作品,四周光洁、浑圆的胴体横亘在平坦的台座上,左高右低的造型看上去有向上伸展的生命感,四个不同方向、大小、形状的圆孔将整个形体镂空,留存的联结面给人以相拥环抱的感觉。摩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几个圆孔的造型改变了整个圆楕体的单一感,在光的作用下,不同角度的投影使原来的形状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及错觉感,整个雕塑变得跌宕起伏、婀娜多姿。仿佛中国古典园林假山中的大小不一的“眼”孔,使原本单调坚实的山石有了生命与灵性,变得奇崛含情、缠绵多姿。在这点上,中西艺术都善于通过不同形态、材料、质感的抽象形体让观众摆脱格物的单向审美思维模式而产生某种“意象”的想象与联想。在其后面不远处是其另一尊以方形为主体的抽象雕塑。



2.jpg


置于绿荫之中的美术馆侧门



与前几尊古铜深色雕塑不同,右前方几十米的草坪中直立着一高约四米的浅色雕塑,上宽下窄,像个竖立的鹅卵石,通体珍珠白,上面裹织着几组不同方向的花青蓝条纹线,在阳光中亭亭玉立。一看标签,题目《无题》,作者乃一40年代出生的日本雕塑家。虽然我并不熟悉,但,其作品矗立在著名的美术馆内并与马约尔、摩尔等大师相排并立,可见其在当代西方艺术世界中的实力与地位。在东方诸多国度的艺术家中,日本艺术家在近百年中不断被西方主流艺术界获得认可,常常使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艺术强势的中国艺术家颇为纠结。这让我想起近年来随着“国势强大”,不少官方、民间组织、艺术家不惜重金前赴后继地远赴重洋举办各种规格的展览进行中国式艺术轰炸,媒体报刊大肆用华丽的赞词报道这些利好消息,动不动就是引起“轰动”、“惊叹”、“获得高度赞扬”等令人欢欣鼓舞的重量级词汇,色括一些极具诱惑力的“卢佛宫奖”、“联合国奖”、“沙龙奖”及动不动就号称是世界级名义、衔头的大奖,有些理论家也迫不及待地撰写中国艺术已赶上超过西方艺术水平的美文。不少艺术家也理直气壮地向社会各层面展示其已和世界接轨并获得世界认可的正能量。如碰到有人拿出西方并不认可我们的艺术之案例,他们总会理直气壮地用由于文化不同,西方人无法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者是由于过去国力太弱无法向西方推广我们的艺术等等之说辞。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艺术非常高妙是不可置疑的,西方现在也已意识到东方艺术的伟大,故纷纷从我们这里学习与吮吸营养,未来将是中国艺术的辉煌时代。

3.jpg



美术馆公共空间中的现代雕塑《芦苇》




不管我们的愿望有多么美好,但西方这些具有权威性的博物馆就是没买我们这些艺术家的账(古代的作品则是被认可并大量收藏)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也可以像没获诺奖的心情一样慷概陈词地用文化的隔膜、西方艺术界的偏见、阴谋论等等理由去解脱。另一方面,当我们古代的璀灿文化艺术被西方文化接受并加以称赞的时候,我们就会拿文化艺术是超越国度、地域、民族、语言、阶级、文化、宗教这种自豪感来说事。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从小听到大、维系民族自豪感的豪言壮语常常在世界舞台上滑铁庐也让我百思不解,怎么年复一年只见民族性,没见“世界性”,难道我们还不够“民族性”?

4.jpg


马约尔大师的雕塑




有时,当我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看到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世人瞩目之时,心里总百味杂陈。一个历史悠久、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泱泱大国的艺术为何眼下离世界主流文化、审美取向渐行渐远?艺术真的有世界与中国双重标准?那么中国标准又何时才能普照世界?看着中国年年都诞生这么艺术大师的现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大师为何不用其“特异功能”的本事先从卢佛宫开始去征服世界,让我们也骄傲一把?这时突然想起90年左右在三亚与几个德国艺术家相遇时互为对方画像的场景,当时类似摆擂台,围观者众,最后她们看到我那幅线描肖像的作品时大叫:这是现代艺术作品!(不明白为何摊上了现代派)围观的中国观众则自豪地说还是中国的艺术家厉害。我想自己当时如果天真到将此话当真的话,那么是否要高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5.jpg


现代雕塑大师摩尔的作品




关于艺术我知之甚微,我只知道,当我与大师杰作零距离对话之时,感觉到我们的艺术修为离此还很远、很远,这种距离不仅是技术性的,更重要的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而不是像某些人激动起来所说的“世界有的(指绘画风格、手法)我们都有,我们有的,世界还没有。”


6.jpg


日本雕塑家的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